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5年09月27日
日本政治困局:“液态民主”下的领导力真空
2025-09-25 16:54:17
来源:中华商报实习编辑朱澈综述
浏览量:504
字体:
点击听新闻

石破茂的首相之路终结了,但日本政治的动荡才刚刚开始。是继续在液态的民意中随波逐流,还是重建一条通往理性治理和制度信任的道路?

日本首相石破茂的突然辞职,不仅是一场党内权力更迭的戏剧性事件,更是日本战后政治秩序进入“液化状态”的深刻体现。曾经以派阀平衡、利益诱导和稳定轮替为特征的“1955年体制”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选民结构流动化、政党认同脆弱化、政策诉求碎片化的新现实。在这一背景下,石破茂的执政失败与其说是个人能力的不足,不如说是系统性的治理失灵和民意代表机制危机的必然结果。

 

一、“液态政治”与无党派世代的崛起

 

日本选民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朝日新闻》2024年民调显示,无党派选民比例已高达59%,远超1960年代的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30岁年轻人中无政党支持者达57.5%。这一群体不再通过传统行业组织或地域共同体嵌入政治进程,而是成为议题驱动、情绪敏感、流动性极强的“液态选民”。


他们关注的不再是意识形态或长期政策,而是切身相关的经济议题:非正式雇佣、低工资、高学费、上涨的物价。对他们而言,政治不再是信念的投射,而成了一种即时性的消费行为——“谁承诺改变,我就支持谁”。正是这种心态,使得参政党、国民民主党等民粹势力在年轻群体中异军突起,也使得自民党不得不依靠“形象政治”和短期承诺来勉强维持影响力。

 

二、石破茂改革的悖论:旧制度中的“非主流”突围失败

 

石破茂原本被寄予厚望。在自民党深陷“黑金政治”丑闻之际,他以“革新者”姿态脱颖而出,承诺推动政治改革、重塑政党信任。然而事实上,他既未能真正撼动自民党内部盘根错节的派阀结构和利益政治,自己也很快卷入新的政治资金丑闻,显示出系统的腐蚀性远强于个人的改革意愿。


此外,他在经济与外交领域的表现进一步凸显其困境:经济政策缺乏突破:尽管试图通过农业改革和物价调控回应民意,但未能推出系统性经济刺激方案,在通涨压力下更显被动;对美外交陷入守势:尽管最终达成关税协议,但过程被动、结果不尽如人意,反映出日本在日美关系中的结构性弱势依旧。


石破茂的执政历程说明,在日本现行政治结构下,即便是意图改革的政治人物,也难以摆脱利益政治、派阀平衡和民粹压力的多重捆绑。

 

三、后石破时代:自民党的“形象争夺”与政策空洞化

 

石破辞职后,自民党总裁之争已迅速演变为一场“人设竞赛”。高市早苗主打“保守鹰派”,茂木敏充强调“稳健务实”,小泉进次郎和小林鹰之则代表“年轻变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候选人无一具备足以统合党内各方、有效执政的政治资历与资源掌控力。


更深刻的问题在于,无论谁上台,都可能被自身的“品牌形象”所绑架:


高市若上台,或将在外交上采取更强硬姿态,进一步逼近中美战略对抗前沿;小泉若胜出,则可能陷入“形象高于实质”的民粹治理陷阱,难以推动深层改革;茂木虽看似稳健,但缺乏鲜明政治主张与革新魄力,难以应对党内右倾与社会不满。


无论结果如何,下一任首相都可能只是一个“过渡人物”,难以扭转自民党支持率持续下滑、国会运营日益艰难的局面。


四、结构性困境:日本政治改革的未来何在?


石破茂的辞职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更深刻危机的开始。日本政治正面临三重结构性挑战:一是代议制度的失灵,传统政党无法有效吸纳民意,无党派选民崛起,政治代表机制出现断层;二是经济停滞与社会焦虑,非正式雇佣扩大、青年贫困化、老龄化加剧,导致民粹政策更容易获得响应;三是地缘政治压力,中美竞争背景下,日本外交空间被压缩,战略自主性大幅下降。在这一背景下,除非出现能够跨党派推动政治改革、重建社会信任的领导者,否则日本很可能持续陷入“短命首相”“民粹循环”与“政策停滞”的恶性困境。


石破茂的首相之路终结了,但日本政治的动荡才刚刚开始。无论下一个上台的是谁,若无法打破“形象政治—民粹政策—结构困境”的恶性循环,则很难带来真正的改变。也许真正的问题不再是“谁适合当首相”,而是“日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是继续在液态的民意中随波逐流,还是重建一条通往理性治理和制度信任的道路?这不仅是自民党的考验,也是整个日本社会与民主制度能否走向成熟的关键挑战。

 

中华商报实习编辑朱澈综述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