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5年07月21日
台积电在美国:“水土不服”的全球化考验
2025-07-13 13:28:28
来源:本报实习编辑陈苏泓综合报道
浏览量:739
字体:
点击听新闻

台积电赴美建厂的举措曾被视作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标志。然而,从项目启动至今,这家巨头在北美大陆的发展之路却屡屡受阻。全球化不是简单的模式移植,而是需要在尊重本土规则的基础上重构管理体系。

(本报实习编辑陈苏泓综合报道)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台积电赴美建厂的举措曾被视作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标志。然而,从项目启动至今,这家巨头在北美大陆的发展之路却屡屡受阻,一系列源于文化、劳动力、成本、政治及法律层面的难题接踵而至,生动演绎了跨国企业海外扩张中的“水土不服”困局。
扩张伊始:理想与现实的初次碰撞
2020年,台积电在美国政府持续施压下启动亚利桑那工厂项目,这一看似顺理成章的布局,实则暗藏隐性博弈与成本隐忧。美方以“强化本土制造”为名,要求台积电在技术本地化、就业岗位分配等条款上妥协,双方围绕补贴条件(如超额利润分成、对华投资限制)与技术转移深度的拉锯,为项目蒙上第一层阴影。台积电当时回应称,将“在符合商业逻辑与技术保护的前提下配合美国政策”,并强调“技术主权与知识产权保护是不可让步的底线”。
更严峻的是成本测算的严重偏差——美国土地购置、环保合规及基建许可等前期投入远超预期,综合人力与供应链成本后,实际建设支出达台湾本土的2倍以上。这一“预算失控”的伏笔持续发酵,最终成为压垮项目的首座大山。
动工投产:管理模式与本土环境的激烈摩擦
2021年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破土动工后,管理理念的冲突迅速从纸面走向现实。这家芯片巨头将台湾总部推崇的 “紧急任务即时响应”制度(注:要求工程师夜间/假日30分钟内到岗)引入美国,却与当地工程师群体 “严格区分工作与私人时间”的职业文化激烈碰撞。这使团队因理念分歧频繁发生摩擦,部分美籍员工因无法适应而离职,团队凝聚力大打折扣。对此,台积电亚利桑那厂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正逐步调整管理模式,在保持生产效率的同时,尊重本地员工的工作习惯”,并推出弹性工时制度试点。
同步激化的是成本失控。台积电2021年财报首度承认亚利桑那项目年度亏损48.1亿新台币,劳动力成本高企是主因。美国建筑工人薪资水平远超台湾,且工会力量强势,劳资谈判频繁导致施工进度滞后,人工成本较预期超支近三成。这种“效率与合规”的角力,成为贯穿建设周期的常态。
扩产之际:供应链短板与成本雪球的双重挤压
2022年,台积电宣布扩建第二座工厂,此时美国本土供应链的薄弱问题集中爆发:从亚洲进口的材料与设备因物流周期长、关税成本高,频繁延误建设进度;而美国对环保、劳工权益的严苛法规,迫使台积电额外投入数亿美元改造设备、培训员工以满足碳排放与安全标准,项目总成本较初期预算翻倍。
供应链的 “水土不服” 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暴露了产业生态的落差。台湾成熟的 “一小时配套圈” 在美难以复制,仅设备维护一项,就因本地技术人员不足,不得不从亚洲调派专家,往返差旅与住宿成本进一步推高运营负担。
量产前夜:人才短缺与安全争议的双重冲击
2023年,4纳米制程量产计划被迫推迟至2025年,核心症结在于技术人才短缺。美国本土芯片制造人才储备不足,台积电计划从台湾调派工程师培训本地团队,却引发亚利桑那州工会强烈抗议。工会以 “引进低薪外籍劳工” 为由请愿联邦议员阻挠签证发放,迫使该计划搁置,技术培训进度滞后近半年。
同期,安全管理争议浮出水面。媒体曝光工地存在设备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台湾管理层因不熟悉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被指“忽视本土安全标准”,州政府8月强推为期两年的安全协议,要求增设现场安全员、升级设备操作培训。业内估算,仅合规改造费用已吞噬千万美元利润。
运营深水区:投产延期与法律诉讼的信任危机
2024年,工厂投产计划再度落空,项目累计资本开支超支达142.98亿元新台币。英特尔、三星等企业同期在美扩产,导致亚利桑那州芯片人才供需失衡,台积电为争夺熟练工程师,被迫将薪资水平提高 40%,人力成本再创新高。技术本地化的博弈更趋复杂:美国政府对补贴受益企业提出 “本地研发投入比例” 等要求,引发台积电对技术主权的担忧,在 “满足政策要求” 与 “保护核心机密” 间陷入两难,直接拖累量产准备进度。台积电高级副总裁曾在行业论坛上表态,“技术合作需建立在平等互惠基础上,不会为短期利益牺牲长期竞争力”。
2025年,矛盾以法律形式集中爆发,17名美籍员工向法院提起集体诉讼,指控工厂存在系统性歧视与安全隐患:招聘中偏好中文简历、关键会议强制使用中文,甚至涉及人身侵害与职场霸凌。诉讼不仅引发舆论哗然,更让台积电陷入 “管理失序” 的信任危机。台积电法务部门迅速回应,“将积极应诉,公司始终坚持平等就业原则,相关指控与事实不符”,并宣布成立跨文化沟通委员会,优化内部管理流程。
据Tom's Hardware报道,目前这起集体诉讼的原告方已经扩大到了超过30名台积电现任及前任员工,指控范围也从歧视,扩大到骚扰和不安全的工作条件等方面。一些更离奇的指控还包括该台积电公司试图在 Temu 上购买安全设备和不良的身体接触。这起诉讼的扩大,揭示了台积电在美国的工作文化及管理问题。
困局本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平衡之考
复盘台积电在美国的困境,本质是跨国企业扩张中“效率逻辑”与“本土规则”的深度碰撞。美国高成本环境(人力、合规)、强工会干预、复杂政策法规,与台积电“复制台湾经验”的管理模式形成天然张力;而文化沟通壁垒、技术主权博弈,则进一步放大了适配难度。
这场“水土不服”的背后,是所有跨国企业都需直面的命题:全球化不是简单的模式移植,而是需要在尊重本土规则的基础上重构管理体系。台积电的经历,为半导体行业乃至全球制造业的海外布局,敲响了一记深刻的警钟——唯有将“本地化”真正融入战略基因,才能跨越文化与制度的鸿沟,在全球产业链中站稳脚跟。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