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5年09月10日
特朗普关税政策如何改写中美贸易版图——Temu、Shein生死劫与全球供应链大地震
2025-08-23 21:32:16
来源:本报特邀撰稿人谢建华,美中电商贸易协会创会会长
浏览量:575
字体:
点击听新闻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撕裂全球供应链网络,重塑中美经贸博弈的底层逻辑。在这场变局中,唯有创新、韧性与全球化视野,才能在风暴中站稳脚跟。

▲图源:美联社 Ken Kobayashi

2025年8月29日,一场改写全球跨境电商格局的“关税地震”即将爆发。特朗普政府宣布终止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这一直接瞄准中国电商的“精准打击”,不仅让Temu、Shein等平台股价暴跌、成本激增,更引发全球邮政系统连锁瘫痪——从欧洲到亚洲,超过20个国家的邮政服务已宣布暂停对美包裹运输,日均400万件跨境商品的流通瞬间冻结。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撕裂全球供应链网络,重塑中美经贸博弈的底层逻辑。

 

一、致命打击:从商业模式颠覆到民生冲击
Temu和Shein的“低价直邮”模式曾凭借免税红利横扫美国市场,其成功的核心在于将中国供应链成本优势与美国关税漏洞完美结合。例如,一件成本5美元的T恤通过免税直邮到美国,终端售价可低至8美元,而传统渠道需15美元以上。但政策生效后,这一优势将荡然无存;成本激增:以Shein为例,一款原价4.39美元的泳装已涨至8.39美元,涨幅达91%;亚马逊平台930款商品平均涨价29%,涵盖服装、家居等品类。政策公布后,Temu和Shein的美国日活用户分别下跌52%和25%,广告支出锐减70%-95%,部分中小卖家因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市场。

 

为规避关税,头部企业开始将生产线转移至墨西哥、越南等第三国,而中小商家则转向美国本土仓储,导致物流成本再增30%。政策表面上保护本土产业,实则将成本转嫁给美国普通民众,也造成更严重的贫富分化。美国最贫困地区48%的包裹来自免税商品,而富裕地区仅22%。关税实施后,低收入群体将被迫承担更高的生活成本。全球邮政暂停服务导致包裹积压,DHL等物流巨头虽保留高价服务,但普通消费者需支付额外关税和运费,配送时间从3天延长至15天以上。

 

欧洲多国邮政也率先“用脚投票”,瑞典PostNord、挪威Posten Bring等宣布暂停服务,理由是美国海关未明确征税细则且未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亚洲市场同样陷入混乱,韩国邮政停止航空包裹服务,新加坡邮政暂停标准货运,日本警告包裹可能被退回。这场物流瘫痪已导致亚洲至北美航空货运量同比下降10.7%,部分航线运力缩减11%。这些举措导致全球每日超400万件包裹滞留,亚洲至北美航空货运量5月已暴跌10.7%,供应链陷入“肠梗阻”。


依赖低价直邮模式的中国跨境电商巨头首当其冲。Temu母公司拼多多股价在政策公布后单日下跌2%,Shein美国日活用户下降25%。此前中国包裹占美国小额免税商品的70%以上,政策实施后,Temu一件售价20美元的T恤成本将增加6-12美元(关税30%+清关费),直接挤压其“极致低价”策略。行业预测,若成本完全转嫁,美国快时尚价格可能上涨65%-87%,低收入家庭将被迫转向沃尔玛等替代品。政策实施后,Target、沃尔玛等本土零售商虽可通过规模化采购缓解压力,但中小卖家可能被迫退出市场,加剧“商品荒”。


二、深层博弈:关税战背后的中美战略角力


特朗普政府将小额豁免称为“被滥用的漏洞”,指控中国企业通过该规则输入非法芬太尼和低价倾销商品。此举实质是制造业回流战略的一环。美国希望通过关税倒逼中国供应链转移至墨西哥、越南等“友岸国家”,同时保护本土纺织业(如Georgia-Pacific公司)。但数据显示,美国98%的服装依赖进口,关税最终将由消费者买单。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曾裁定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违宪,但上诉法院暂缓执行,导致政策仍生效。法律界指出,总统以《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为依据加征关税涉嫌越权,因为贸易失衡不构成国家安全紧急状态。然而,这一争议短期内难以撼动政策执行,企业只能被迫应对。


中国已启动稀土出口管制和不可靠实体清单,形成“关税+科技”组合拳。例如,对钐、钆等中重稀土实施出口配额,直接冲击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商务部发言人强调,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捍卫企业权益,暗示可能扩大对美农产品、汽车等领域的反制。


三、行业重构:跨境电商的生死突围与全球供应链迁徙


相关企业的求生策略是从低价倾销到价值竞争。Shein已在墨西哥蒙特雷建立区域配送中心,利用北美自贸协定(USMCA)规避关税;Temu则联合拼多多在越南投资建设柔性供应链园区,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这种模式可将关税成本降低60%,但需投入数亿美元建设仓储和生产线。

 

美国专家指出,Temu、Shein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价格,更在于灵活供应链和算法推荐系统。例如,Temu通过“神秘盒子”和游戏化营销提升用户粘性,即使关税导致成本翻倍,其商品仍可能比亚马逊便宜30%。部分企业开始推出联名设计师款(如Shein与Christian Cowan合作系列),通过溢价覆盖关税成本。

 

中国跨境电商正加速布局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5月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电商出口增长45%,对东南亚增长62%,而对美出口下降43%。Lazada、Shopee等平台成为新战场,TikTok Shop则通过直播电商快速渗透新兴市场。墨西哥凭借USMCA关税优势和近岸物流,成为中国供应链转移的首选地。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墨西哥纺织机械出口增长120%,海尔、美的在蒙特雷建立家电产业园,产品可免税进入美国。但墨西哥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成本比中国高15%),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中国产能。越南、柬埔寨的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1/3,但供应链碎片化问题突出。例如,越南纺织业70%的面料仍需从中国进口,关税政策下,越南出口美国的服装成本反而上升8%。

 

部分企业采取“中国面料+东南亚加工”模式,但面临原产地规则审查风险。AI与区块链重构物流。马帮ERP等科技公司推出智能关税计算系统,可实时匹配各国税率并优化物流路由(如选择关税最低的中转国)。区块链技术被用于供应链溯源,确保商品符合原产地规则,避免因虚假申报被海关扣押。


四、中美博弈终局:从贸易战到“竞合新常态”


美国通胀加剧:耶鲁大学模型显示,服装、鞋类价格可能上涨65%-87%,低收入家庭年支出增加超1000美元。


中国出口承压:预计2025年中国对美跨境电商出口下降25%,但对其他市场增长可抵消部分损失。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跨太平洋航空货运量将下降15%,货机转而执飞中欧、中东南亚航线。选择性脱钩与技术竞争又在美中安全领域对抗加深:美国将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列为“关键技术”,限制对华出口;中国则加速国产替代,计划2027年芯片自给率达70%。

 

消费品、农产品等领域的贸易仍将持续,但需适应“高关税+合规审查”的新常态。例如,中国可能要求美国农产品符合碳中和认证,作为市场准入条件。欧盟、东盟等第三方势力可能成为博弈焦点。例如,中国正推动RCEP数字贸易条款落地,试图建立独立于美国的跨境电商规则体系。而美国则拉拢“印太经济框架”(IPEF)成员国,试图在数据跨境流动、关税协调等领域形成新联盟。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犹如一场“经济地震”,震碎了跨境电商的低价神话,却也倒逼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价值创造”。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生死存亡的考验(如Temu需在6个月内重构供应链),也是品牌升级的机遇(如Shein通过设计师联名款提升溢价)。对全球经济而言,政策加速了供应链区域化和技术自主化进程,而中美博弈的最终结果,将取决于谁能更快适应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变局中,唯有创新、韧性与全球化视野,才能在风暴中站稳脚跟。

作者:本报特邀撰稿人谢建华,美中电商贸易协会创会会长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