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5年07月13日
从归侨种子到杯中醇香:三情香兴隆咖啡“华侨情”的世纪传承
2025-07-01 01:45:17
来源:博鳌发布BOAOPRESS
浏览量:691
字体:
点击听新闻

被称作三情乡咖啡的兴隆咖啡,其独特魅力凝结在深厚的“三情”之中——领袖情、华侨情、百姓情。

被称作三情乡咖啡的兴隆咖啡,其独特魅力凝结在深厚的“三情”之中——领袖情、华侨情、百姓情。这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其灵魂所在,而“华侨情”,无疑是这“三情”中最具传奇色彩与血脉基因的核心篇章。海南本土特色手冲咖啡品牌“三情香”咖啡馆,其品牌命名正是对这核心意蕴的浓缩与致敬。“三情香”咖啡选择手冲赛道,一方面为更有利于发挥海南兴隆咖啡所用的罗布斯塔咖啡具有油脂丰富、口感醇厚的特点,另一方面更是感怀于“华侨情”这份深厚的历史情怀和智慧。

回溯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一份发往兴隆的“咖啡专电”,便寄寓着“以收外洋之利,其利胜于茶而不劳”的产业宏愿。肩负“咖啡专电”当中提到咖啡引种重任的张廷钧,虽有远赴南洋经商经历而了解咖啡引种渠道,但在动荡时局下,咖啡引种终未能真正落地。这份未竟的事业,成为历史长卷上的一道伏笔。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峥嵘岁月。彼时,国家百废待兴,却遭强敌环伺、严密封锁。正是在这艰难时刻,海外华侨伸出了援手。印尼客家商人林棣泮,心系故土,主动向万隆中华总会捐赠了包括咖啡在内的珍贵热带作物种子,只为“支援祖国建设”。与此同时,一批批满怀报国热忱的归侨,踏上了归途。1951年,“兴隆华侨集体农庄”初创,成为安置归侨、垦荒拓殖的基地,在后续的岁月当中先后接纳了来自21个国家超过1.3万名归侨。在莽莽山林间,他们筚路蓝缕,开垦出中国最早的天然橡胶基地之一,也播下了咖啡的希望。领袖的关怀指引方向,华侨的赤诚倾力奉献,最终惠及的是万千在此安居乐业的百姓,兴隆咖啡的“三情”基因,在此刻的拓荒史诗中已初现轮廓。

咖啡种子的归国路,本身便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华侨情”传奇。 据印尼归侨房庆宜回忆,当年归国前,“回国同学会”郑重交给每位归侨一个神秘的小布包,严令保管,抵穗后交予侨委。包裹里是什么?归侨们并不知晓,只知是关乎祖国的“极其重要的任务”。正是这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布包,承载着橡胶、咖啡、胡椒、可可等宝贵种子,化整为零,以血肉之躯为掩护,突破重重封锁线,被赤子们带回了祖国。印尼归侨陈显彰等人,正是怀揣着这样的种子,在兴隆的土地上,让咖啡的梦想艰难破土。

130多年前张之洞的“咖啡专电”,诞生于旧中国的屈辱年代,其产业构想未能实现;而半个多世纪后,南洋咖啡种子在兴隆的艰难生根,则是在新中国被封锁的逆境中,由爱国华侨用智慧与勇气完成的壮举。两者时空相隔,却都映照着国人自强、寻求产业突围的渴望。前者是未竟的蓝图,后者是冲破封锁的实践,共同构成了兴隆咖啡“华侨情”深厚的历史基石——这也是兴隆咖啡“三情”中最为荡气回肠的篇章,成为“三情香”品牌汲取不竭的精神源泉。

在这片承载过1.3万归侨梦想的热土上,“三情香兴隆咖啡”正以醇香讲述着新的故事,每一粒咖啡豆都是跨文化的使者,每一杯咖啡是连接五洲的桥梁。当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号角响起,兴隆咖啡的“华侨情”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张之洞的产业宏图,到当下自贸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开放实践;从当年归侨们突破封锁的智慧,到当下国际经贸的博弈;从“一杯咖啡汲取宇宙的能量”,到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构建。

编辑:李长茂、王勋  

审核:姚德天  

发布:办公室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