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是诊疗中的核心,要求医师具备系统和战略思维。真正的中医大医需掌握选方用方,与庸医区别显著。易经太极思维对中医方剂学至关重要,组方配伍理论体现军事战略思维,强调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作者:方象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学科和关键技术,合理运用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知识,确立正确的治法是处方用药的基础。然而,真正造诣高深的中华大医,不仅拥有“用药如用兵”的娴熟治病艺术,更有组方用药,高屋建瓴的方剂学系统思维、太极思维和战略思维。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从战略思维的高度来选方用方,往往可以治疗庸医所不能医治的疑难杂症,选方精炼,精准独到,方剂药味少而疗效好,布局妙而有奇效。其中用方治病神奇的奥妙,就在于战略思维的高明,哲学思辨的深奥。
无论是用兵打仗,还是用方治病,战略赢则全局皆赢,战略输则全盘皆输。大凡治病,只要选对了处方,即使用药不够精妙,最多就是临床疗效稍差人意,也不会犯“虚虚实实”之戒,更不会有“火上添油”之过。反之,如果选错了方剂处方,无论如何用药,中药炮制规范,悉心如法煎药,也不会有好的临床疗效,更不会有药到病除、效如桴鼓的预期。
中医临床上混日子的庸医,往往一辈子都是在给患者“开药”而从没有“开方”!许多医生的处方里,只有“药”而没有“方”。不会开方,只会开药的医生,就不是真正的中医,更不是大医层次的神医。
把行医治病当作生意的江湖郎中,包括大医院里庸医的处方里,只有一大堆或有效、或有害的“草药”,而从来没有能有效治病,更没有从战略高度调兵遣将、灵活布局、药效神奇的“中药”。这是中医行业发展越来越式微,逐渐被患者抛弃的重要原因。
易经太极思维与中医方剂学艺术
易经太极思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系统思维模式,是东方哲学思维之源泉。
易经太极思维就是阴阳刚柔兼备的思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阴阳互用、刚柔并济、能大能小、收放自如的思维方式。易经太极思维是在判断和处理事物时,要理解事物的太极、阴阳属性,观察和思辨事物的转化、演变、发散、拓展、反复、转换、循环、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因时因势而变,顺应自然的思维逻辑。
易经太极思维系圆性思维、系统思维,与西方科学的坐标式、十字架式、逻辑性、解构式思维有本质差别。
圆性思维其大而无外、其小而无内,与佛学、宇宙学最高智慧境界的“大圆镜智”是一致的。坐标式、十字架式思维注定是走向悖论式的、不圆通的简单对立和极限思维。
太极阐述了天地大道,揭示了自然规律,洞察了生命演变和命运发展的生命哲学。太极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东方哲学。太极思维是有生命原力、发散性的活力思维,而易经太极思维就是智慧的展现,更是生命健康和命运健康发展的深刻把握。
太极的物质基础是阴阳二气,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体,阴阳互根。太极图充分显示了太极阴阳关系的互根互惠的整体平衡作用。
在中医方剂学的经典名方和处方立意中,处处都闪耀着易经太极思维的光芒。明代大医张介宾是易医兼通的大儒,对于《易经》和《内经》均有高深造诣。他在《景岳全书》中曾对阴阳互根互用有这样的论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他主张在治疗阳虚而温补阳气之时要适当补阴,阳得阴奉而阳气充沛,从补阴当中求其补阳之功,这就是“阴中求阳”。
在治疗阴虚而补益阴精之时要兼顾补阳,鼓动阳气让阴精源泉不竭。从补阳之中求其补阴之效,这就是“阳中求阴”。
金匮肾气丸,又称“八味肾气丸”,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虚劳腰痛、温补肾阳的经典方剂。本方由熟地、丹皮、山茱萸、泽泻、山药、茯苓、附子、肉桂八味药组成。
该方本为温阳化气,大补肾阳之剂,本当以附子、肉桂为君,却重用滋腻补阴的熟地,立意便是阴中求阳。附子辛热走散,肾阳之气无阴精源泉供奉,如何鼓动肾阳蒸腾?!此方充分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的阴阳互根互用的易经太极思维。方剂中的中药都是阴阳配对,相得益彰,一补一泻,一温一凉。有走有守,有动有静。阴阳互用,动静相依。山萸收补而泽泻涌泄;熟地纯厚滋腻而丹皮灵动活血;山药健脾而茯苓利湿;附子走而不守,熟地守而不走,皆为阴阳刚柔、动静相依的绝妙组合,更是阴阳学说、太极思维的精妙运用。
当归补血汤是金元补土派名医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创立的补血名方。该方以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1药量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具有益气补血之效,多用于治劳倦内伤,脾胃气弱而血虚,阳浮于外之虚热证。名为补血之方,却重用补气圣药黄芪为君。
其意何在?气属阳而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行血、摄血、统血、生血,气帅血行,血载气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液之循行有赖气的推动和统摄。如果气失去了依附则散漫无根而导致气虚,气虚反过来又会加重血虚,从而可产生诸多病症。
补气而生血,气血充沛,则化源有根,中气鼓舞,精神焕发。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阳生则阴长”,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收敛浮阳,而虚热自退。
中医方剂学中,提壶揭盖治疗癃闭、通腑化瘀治疗中风神昏、癫痫狂躁等疾病,都属于下病上治、上病下治、阴阳太极思维出神入化的灵活运用。
中医方剂学中的军事战略思维
中医方剂学组方配伍理论,最注重组方用药的功能优化和药效协同作用。
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同样的队伍,高超的将帅可以让士兵提升士气,战斗力明显增强。
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就是“君臣佐使”,这就如同打仗需要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方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价值大小和药理作用将其分别称为君、臣、佐、使,药效有君臣主副,引经报使;药量有大小,先煎后下,使处方组织优化,方剂效能提升。
中医把处方的过程称为“开方”而不叫“开药”。每一味中药都有性味、功效、归经等,这是治病的基础,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清代兵学家邓廷罗在其所著《兵镜备考》中说“救乱如救病,用兵犹用药。”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讲的是打仗。《内经》将治疗疾病比喻为作战,将针刺及遣药组方视如排兵布阵,确立了因势利导这种治疗原则。
“因势利导,不可强攻”的军事战略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显有明显发挥。
《内经》因势利导的论治思想,同我国古代军事学一样,具有谋略思维的丰富内涵。它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运用高度的综合力和概括力,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趋向、态势等,抓住有利战机,选择恰当的治法,任势取胜,因势利导。顺水推舟,护正祛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灵枢·逆顺》也有:“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的论述,都是因势利导战略,依据正邪趋势而采用或收或散,或扬或下的思维方法。麻黄汤、桂枝汤就是治疗邪在肌表,发散风寒之邪,避免邪气入里的战略思维。其目标均在于以最轻、最少之中药,取得最速、最优之疗效。
中医治病之神奇,在于组方用药之炉火纯青。
中医方剂之奥妙,在于战略思维之高超绝学。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