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4年12月08日
药王孙思邈
2024-04-28 14:39:42
来源:中华商报
浏览量:1288
字体:
点击听新闻

孙思邈不仅是医生,撰写成《千金方》,而且还是名道,写了其他很多著作。孙思邈和葛洪、陶弘景的认识是一样的,吸取儒、佛精华,充实道教,主张三教合融。为此,他著有《丹经》、《摄生论》、《福寿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名堂经图》、《福禄论》、《五水算经》等书。还为《老子》、《庄子》作注。

一、体弱多病立志学医  博学强记遍读诸书

(一)幼时多病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京北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五台山下孙家塬一个婴儿问世了,他就是被唐太宗李世民册封为“药王”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
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不是吃多肚胀,就是头痛发热;不是腮腺肿大,就是口舌红赤糜烂。父母操尽了心。平时小病用偏方治,如:吃着了,就将蒸馍烤焦,碾成细末,兑些红糖,开水一冲,喝下了事;发烧了,烧根葱,擦擦前后心,擦擦手心、脚心、或喝些薑汤,捂着被子出身汗,以此退烧。偏方治不好的就得找郎中(医生)。几年的光景,家资耗尽,物件卖完,仅剩十几亩薄地。本身富裕的家庭,使生活有些吃紧,父母为其看病,也吃尽了苦头。
在父母带着孙思邈走南闯北,奔东跑西,为其治病的岁月中,使孙思邈看到了找郎中(医生)难,找个好郎中更难。同时,也使孙思邈看到了富人得病有钱治,穷人生病因无钱医治而等死的现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当个好郎中的愿望。常言说:“久病成良医”,由于思邈频繁看病,接触郎中,使这还不懂事,也不识字的儿童,就知道当食积的时候,给父母说买些黑白丑;咽喉痛时要甘草、桔梗;发烧恶寒时要喝薑汤。这种有病、就医的过程,促使幼年的孙思邈就产生了自治心理,学到和体验了救己救人的偏方。

(二)立志学医
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五岁的孙思邈得了“顿咳”病,咳嗽起来,一声接着一声,咳得面红耳赤,涕泪交流,舌向外伸,头向前倾,额头上青筋怒张,身体缩成一团,带有大量的稠痰咯出。体质虚弱的孙思邈,一阵咳嗽过后,就像煮熟的面条,浑身没有一点劲儿。为了治好他的病,父亲背着他不知找了多少医,走过多少路。
一次,父亲背着他到十多里外的宝鉴山,去找一位叫令狐的郎中(医生)看病,待回家时已经日落西山了,刚走到半山腰,天便黑了下来,父亲背着他用一只手在前方摸索着行走。走着走着,父亲忽然站住了,问道:“思邈,哪是路呀?路在哪儿?”孙思邈一听愣住了,吓得哭着说:“爹,你怎么了?你的眼是不是看不见了?”父亲说:“思邈,别哭。我的眼得的是雀盲眼(夜盲症),天一黑,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就这样,父亲背着孙思邈,按着他的指点,顺着坑坑洼洼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了家。
过了几年,孙思邈的身体慢慢强壮起来。一天,磐玉山的陈伯请孙思邈的父亲去做药框,十来岁的孙思邈跟随着父亲一起到陈家,以便帮着父亲做些杂活。父亲在凳子上拉着上锯,孙思邈坐在地上拉着下锯,一上一下,慢慢地解着木版。父亲看着他带劲的样子,心里很高兴,随口问孙思邈:“你长大了想干啥呀?”孙思邈不慌不忙地说:“我长大了当郎中”。父亲说:“为什么呀?”他接着说:“我要把爹的‘雀盲眼’和娘的‘大脖子病’(甲亢、瘿瘤)治好,把咱们村所有人的病都治好。”刚从屋里出来的陈伯听到孙思邈的话,很和蔼地说:“你想当郎中,就得懂药,来,孩子,老伯屋里有好多药啊。”孙思邈跟着陈伯进屋一看,真有好多药,好奇地问这问那,陈伯不厌其烦地为其解答。从此,孙思邈便经常到陈伯家来,帮着他晒药,拣药,上山采药,有时还帮助炮制药,学到了不少药材方面的知识。孙思邈对医药的兴趣越来越大,求知欲也越来越强。
有一天,陈伯拿出一帙书送给孙思邈,说:“这是我年轻时舅舅给我的《黄帝内经》,我没上过学,认不了几个字,教不了你更多的东西,你把这书拿回去好好地学吧!”孙思邈惊喜地接过书,向陈伯作揖道谢,回到家里便很快认真地用心读了起来。

(三)七岁成诵
孙思邈天资聪明伶俐,记忆力强,三、四岁时大人们讲的事他都能记住,七岁时已可背诵很多东西。一天,一位私塾先生路过到他家门口,听到院内朗朗的读书声,进院问孙思邈“小家伙,你读的什么”孙思邈回答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先生又说:“你再背《论语》”,孙思邈说:“我还会《大学》呢”,说着将左手背后,右手举于头平,伸出食指,踱着方步,比划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声音,那动作,那神态,逗得老先生笑呵呵的说:“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孙思邈接着说:“那是《诗经》里的,俺不喜欢”。私塾先生惊叹道“汝生志在明理,民将有福焉”私塾先生向孙思邈的父亲讲,“你儿很有天赋,应该上学。”孙父说:“因思邈多年有病,难以成材。”先生看出孙思邈之父不好说出家境贫寒,便主动向孙思邈的父亲说:“不要学资,愿收为徒”。从此,孙思邈就有了读书机会。孙思邈学习非常用功,每天能背1000多字的文章,先生非常喜欢。孙思邈也很懂礼貌,特别尊敬先生,经常向先生请教问题。

(四)读百家书
一晃十年过去了,601年,孙思邈已长大成人,由于他勤奋好学,精通历史典籍,正如《千金方.序》中所说“青衿之岁,高尚兹典”。他常常思忖《史记》序语而自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武膑脚,《兵法》修例;不韦入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乃作五蠹;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以此来激励自己,要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旧唐书·孙思邈传》中“弱冠善读老、庄”。孙思邈遍读诸子百家之书,对老、庄之学感触甚深,他把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识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之后,在由宇宙产生万物。”尤其是老子的“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舍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守道,则长存不亡也。”“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以及“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这些“道”理名言,对孙思邈学医、做人、守道、长寿起到了启迪作用。所以,孙思邈在《千金方·序》中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经》、《黄帝内经》……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于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业熟,为此乃得为大医。”孙思邈还说:“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点而促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法;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深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全文,并须探赜。若能见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古画中的孙思邈

二、学有所成惠及乡里  遇难不退自我磨砺

(一)崭露头角
孙思邈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对天文、地理、易数、医药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年轻的孙思邈把《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书,列为是医学入门必读之书。
孙思邈认为:《周易》是方法论,《内经》是基本功,《老子道德经》是智慧观,《孙子兵法》是计谋说。这四部经典对学医人来说至关重要,他要求自己不但熟读,而且大部分要会背,还要领会其精髓,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基础性理论知识,奠定了他一生“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就治病人的原则。
孙思邈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没有用过,一天,他婶婶得了一种病,身体日渐消瘦,只剩一身皮包骨头。孙思邈就试着用一个土方,配了一瓶医治寄生虫病的药酒,送给绝望中的叔父,叔父半信半疑地叫婶婶喝了。没想到婶婶转危为安,又吃了孙思邈的几剂汤药,就康复了。从此叔父高兴地逢人就夸孙思邈。这使孙思邈在行医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二)惠及乡里
二十多岁的孙思邈就为人治病,因为年轻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中用不中用,因此,不论男女老少,远乡近邻,只要来家看病,他都热情接待,倒茶端水,精心诊治。穷人看病不收资费,全当学手艺。找他诊治的大都是头疼发热,肚胀腹痛之类的病症,一般一看就好,所以很快的时间,名声传出,百里之外的病号都前来诊治。
一年夏天,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得了痢疾,找了很多郎中珍治都不见好,本来很强壮的身体垮了下来,家人非常着急,别人向他推荐了孙思邈,于是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来到了孙家塬。孙思邈看过病人,并向其家人询问了以前的诊治过程,孙思邈暗想,他们用涩肠之药都对,为啥治不好,又仔细一想,涩肠治泻,道理很对,但痢疾邪毒还在肚中,久痢应在补前先泻。孙思邈就抓了一付泻药让病号喝下,三次泻过,让病人吃了一碗有三分之一是蒜汁的热面条,使病人辣得头上出汗后, 又开了两付补药,病人两天就好了。此病治愈,孙思邈的名声大振。
在生活中,孙思邈发现大蒜对痢疾非常有效,治疗胃肠炎之类的疾病效果也很好。他将大蒜捣碎贴于病人的脐中,或敷两足心,来除痢止泻。有一天一小儿腹泻,孙思邈将带皮大蒜在火上烧烤了二至三个,待皮焦黑,蒜瓣肉软熟后时让小孩吃,由于烤熟的大蒜减少了辛辣味,小儿易于吃,吃后半日腹泻即止。

(三)知难而进
孙思邈看病范围日趋扩大,随之而来的疑难杂症也愈来愈多,平时一些简单的病症一治即愈,个别难病经过一段努力效果也不错,可有相当一部分重症,反复换方用药,且不见效果,有些病则越治越重。当时,狂犬病较多,人一旦被狗咬伤,虽有一些方法治疗,但治愈者甚少,即使治愈其复发率也高。孙思邈初涉医界,经验不足,对狂犬病束手无策,就去告诫人们,春末夏初之时,犬多发狂,小的及弱者当持杖以防止。并自叹:“世无良医,枉死者半”。这样,使孙思邈认识到还有很多知识没有学到,还有很多道理没弄懂,在自家的小圈圈里学习的东西还远远不够,需要走出去博采众长才能丰富自己。就在他思考的时刻,麻烦事来了,被他治疗的多例狂犬病人,出现多起轻病变重,重病死亡的状况,虽然病号家人都没埋怨,纠缠他,但外界传说他为人看病,看一个死一个,治两个死一双。其外甥为驳斥流言,没病装病,让舅诊治。舅甥二人谈话时不慎坐凳摔倒,将甥儿的肋骨和肠子跌断,回家不久便离开人世。从此人们便说孙思邈的确医术不精。这个现实对于志气高昂已近二立之年的孙思邈打击很大,在这种沉重的思想压力下,孙思邈决心云游天下,遍访名师,提高技艺,迫使他与妻子背井离乡开始了云游生崖。

(四)脚气攻心
公元611年,孙思邈离开家乡,长途跋涉,四处拜师,先后到太白山,王屋山等处,与名道高僧交游,虚心探究医学奥秘。他讨幽索微、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刻苦认真,学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医理更为丰富。
两口子担着挑来到汉口,这里天气较热,春、夏、秋大都赤脚,由于雨水充沛,地下较为潮湿,所以得烂脚丫的较多,这种病长年来折磨着江南人民。(脚气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乙1引起的)孙思邈在学习前人和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提出了一个有奇效而又简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细辛、犀角、蓖麻叶、蜀椒、防风、吴茱萸等富含维生素乙1的药物煮汤调粥常服来预防,解除了江南人烂脚丫的痛苦。欧洲于公元1642年,开始对脚气病的研究,而孙思邈早在公元600年左右,已经详加论述,并掌握了正确的防治方法,比欧洲早了整整1000年。
中国脚气病始于晋,隋唐甚多,由南而北。该病主要是南粮北运,即大米北行,少吃粗粮而得。脚部一旦受潮气,湿气侵袭就会出现烂脚丫,有的发痒糜烂。有的发炎红肿,仅在脚部,还可治疗,一旦病毒随着血液周身循转,就会出现脚气性关节炎,脚气性心脏病,孙思邈在汉口的二、三年中,就遇到多例脚气攻心的病人。
有一天,一位病人来看病,说近期经常呕吐,孙思邈诊断该人患的是脚气病攻心所致,就给他开了药方。可是病人怎么也不相信,认为自己得的是脚气病,脚底板就有些红点,又不疼,又不肿的,怎么会脚气攻心呢?不肯服孙思邈开的药,结果10多天人就死了。后来又有同样病号来看病,孙思邈给他们讲:“一种冲心型脚病,病人的脚并不肿,但小腹麻痹,呕吐不止,实是脚气入心所致,如不及时治疗,病人危在旦夕。”接二连三有好几个患这样病的人来找,可都听不进他讲的道理,轻时不治,重了才来,病入膏肓治着无用,很短时间几个病号相继死去。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孙思邈认识到人们对知识的接受较为困难。为此,不得不离开汉口,继续漂泊。

(五)噎食病群
孙思邈从汉口到安徽,从山东到河北。一日,孙思邈游至山西,百姓说是阳泉县境,就打点在“悦来店”住下,在与店主人闲谈中了解到当地的中老年人得了一种奇病,开始吃饭不得劲,慢慢吞咽不舒服,后来喝水都困难,年而半载,人就不中了。孙思邈通过了解,翻阅史书药典,该病叫噎食病,从此就开始与病人接触,捉摸病症、病情。一天,一位老者噎嗝来到孙思邈面前,说咽食困难,孙思邈根据病人身体状况,为其开了三付汤药,老者服后,效果甚好,吃饭畅顺,老者见人就说“悦来店”的孙先生手艺真高,三付药我就能吃饭了,一时来找孙思邈的病人多了起来。两个月后,老者又开始吃咽困难,孙思邈挖空心思,调这样的方,兑那样的药,可老者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有一天,老者见到孙思邈,扑通一声倒在地下,用手指着肚子,声音嘶哑,半晌才迸出一句很含糊的话:“老是饥”。孙思邈看着老者那痛苦的样子,自己却束手无策,心里很不是滋味,没过多久,老者就去世了。他所接的噎食病人,慢慢地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渐渐地,人们都不找他看病了。一日,孙思邈遇到一位老道。孙思邈谈了自己的坎坷经历,问老者何时才能手到病除。老道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你读书虽然不少,路却走得不多。”孙思邈说:“我已遍游太白山、终南山、峨嵋山,再游下去我都变成铁脚先生了!”老道戏谑道:“对,你不妨再游游中岳嵩山,等到扁担开花,夫人那脚八斤半时,你的运气就好转了!”从此孙思邈便来河南闯荡。
后来,孙思邈经过多年的摸索,反复实践,总结出了治噎食病的药方:“千年脑壳龙戏水,姑嫂二人手捻米,吃了乌鸡双黄蛋,落叶酸枣连核咽。”有一年,孙思邈的母亲患噎食病,就是吃了这付药治好了病。

(六)妻弟问病
孙思邈从山西回到孙家塬,一是探望父母,二是再凑些盘缠。路过岳父家村庄,也顺便拜望一下岳父母。刚到村口,一大群人吃过午饭正在说话,听见一个年轻人在说,‘往天晌午吃两大碗捞面条,今天高兴,一气兑了三大碗,撑胀得蹲不下,站着也不舒服’。这时一个人瞅见孙思邈,惊喜地拍着哪个人说:“你看,你姐夫和你姐带着小孩回来了,大名医不知道在那溜达了。”年轻人扭过身子,一看是姐夫,就戏谑地大声说:“姐夫啊,我可想死你了,出去这些年手艺长进不少,来给咱看看有啥病。”说着,从半人高的崖头上蹦了下来,拉着孙思邈的手,就往自己的手腕上摁,孙思邈礼貌的说,年纪轻轻的有啥病,你姐俺俩两天没有吃饭了,走,快点回家。”妻弟还是硬拉着孙思邈的手往他手脖子上按,当孙思邈触及妻弟的脉搏时,心中砰地一跳,眼光迅速落在妻弟的脸上,只见他面无血色。孙思邈急说,是咋搞的,你命脉已断。妻弟一听,忽地将孙思邈的手甩开,恼恼地说:“滚蛋,滚蛋,我好好地,甭打我的骚气”。在场的人都说:“孙思邈医术高超,大活人说是死命。”正在大伙吵嚷时,妻弟方感腹部剧痛,伸手拉住孙思邈的手,按在自己肚子上,艰难地说“真疼”。说着就倒了下去。众人将妻弟抬回家就死了。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孙思邈把活人给治死了”“孙思邈给谁看病谁得死”。岳父家人恨透了孙思邈,将他从村里撵了出去。孙思邈给妻子说“妻弟午饭吃得太饱,从高岗上跳下来,必是肠子崩断而亡。唉!咱咋不在吃饭前赶来啊。”孙思邈回到孙家塬,闭门不出,潜心学习。

三、诊治有方妙手回春  察药悟理悬壶济世

(一)一针二命
春节已过,孙思邈与妻、儿东下河南。他游罢中岳嵩山,因素闻阳翟(今禹州)出产名贵中药材,就前往禹州。三月初六,36岁的孙思邈走到禹州城北关八里岗,阴雨霏霏,路道泥泞,实在难走。孙思邈挑着担,一头是孩子,一头是家当,热的棉袄棉裤没地方放,顺手搭在扁担上。孙思邈前边走,妻子后面跟,一会妻子说累得走不动了,得歇一会儿,孙思邈说:“闻着馍香了,得快点走。”妻子说:“真的走不动了”,孙思邈说:“看见城门了。”一会儿妻子又说:“你先走你的吧,我是走不动了,俺这脚总有八斤半。”孙思邈回头说:“你说啥”,妻子又厉声说“俺这脚总是有八斤半重了”。这时孙思邈看到扁担上花絮迸放,原来是搭在扁担上的棉衣表由于破烂,棉花绽放了出来,忽地想起了老道说:“扁担开花,夫人那脚八斤半”之应语。孙思邈也不顾泥,扁担向箩筐上一担,就坐在上面休息,心想可有出头之日了。孙思邈刚刚坐定,听见有人哭嚷着从南边走过来,抬头看去,见前面打着白幡,知道是埋人的,叹气道:真晦气。想着想着,埋人的已经从面前走过,眼睛恍惚看到抬的棺材在滴着什么,定神细瞧,是鲜血,大声喊道:“站住!”送殡的人顿时都愣住了,孙思邈大步走向灵柩,问起原因,一位老太太说:“女儿昨天坐月子,难产而死,”孙思邈说:“从血色上看,人还未死”。送殡的人群中有人说:“是不是疯子,不死会埋人,真是大白天说梦话!天下那有埋活人的’。孙思邈上前拦住棺材说:“你们要是‘埋活人’,我不多说半句,要是埋死人,我就多管闲事了。”送葬的人们感到很生气,放下棺材围住了孙思邈。有的说“人死还能活,没听说过”。有的说:“你过路人,非亲非故,是死人是活人关你啥事!”有的说:“干脆连他也埋了”。孙思邈听了,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向大家解释说:“我是行医看病的郎中,刚才我看到地上的血迹颜色鲜红,知其未死,如果大家不信,请开棺验证”。送葬的人一听都没了主意,老婆婆开腔说道“打开棺材看看就看看,万一活着说不定还能救俺闺女一命。”老婆婆就让人将棺材给打开,孙思邈见一女子躺在柩中,把其脉搏,虽然很弱,但微微跳动,孙思邈将手放于女子鼻处,觉有气息,从药袋中取出琥珀粉末塞入女子口中,然后用银针分别扎在人中、天突、合谷、中冲、内关,少商等穴上,不一会儿,女子啊地一声醒来,由于紧张用力,孩子也顺利出生。孙思邈方才长长出了一口气,他用袖子擦了下脑门上的汗珠,随手开了一贴药方递与女子说:“你未到分娩时分,过于用力致使休克假死,此药止血补阴,连吃十副,每日还需加三顿红糖红枣黑豆汤相辅,满月即好”。又嘱咐家人好生伺候,避免风寒。送葬的人,围观的人愣愣地看着、听着,不知说啥是好,直到孙思邈与妻儿上路时,大家才意识过来,急忙脱下孝衣孝帽,感谢神医“一针救二命”,蜂拥孙思邈进入禹州城。从此,孙思邈在禹州扎根行医,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二)诊治有方
孙思邈来到禹州,由于逆境的转变,心情舒畅,医药技术得到了发挥,医到病治,药到病除,真是大显身手。孙思邈在禹州几十年,他态度和蔼,方法灵活,处处留心,善于发现。
导尿有术:一天,东街张木生早起尿不出尿来,找本街的郎中,郎中说:“喝的水少”。张木生回家就不停喝水,到中午时,张木生肚子都憋起来了还是尿不出来,痛苦不堪,急得全家团团转。又找本街郎中,本街郎中一看没招,只好领着张木生找其他郎中,找了好几个,都没办法,不得不去找孙思邈。孙思邈看着病人双手捧着肚子,两腿成八字型,呻吟不止,神情痛苦。孙思邈在思忖:喝了多少水,肚子高拢的像鼓一样。孙思邈问病人,“啥时这样的”,张木生说:“两天了都尿不出来,他说我喝水少”,说着用手指着本街的郎中。“疼死我了,疼死我了”张木生说着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滴。孙思邈想:喝那么多水也尿不出来,恐怕是撒尿的口子不通吧?尿脬盛不了那么多尿,要是憋破就什么也不说了,吃药来不及,这该咋办,又忽地想到:假如从尿道插进一管子,尿也许会排出来。可是,恁窄的尿道,到哪儿去找又细又软的管子呢?急得他从院子里踱到门外,他忽地瞥见街上的一个小孩吹着一根葱管玩。顿时,孙思邈有了主意,忙到隔壁邻家借来一把小葱,挑出一根既细又长的,将细头小尖切去,小心翼翼地顺着细头将葱管顺入病人的尿道,并像那小孩一样,鼓足两腮,用劲一吹,果然,病人的尿液从葱管里流了出来。待尿液流完后,将葱管拔了出来。病人无力而高兴地说:“真美!”“唉!活人差点给尿憋死。”慌忙直起身来,连连向孙思邈道谢。说:“救命之恩,终身难忘”,我以后就是你的人了。从此张木生就在孙思邈身边料理杂务。孙思邈就地取材,在当时能实施导尿术,被杏林传为佳话。这一技术比西方早用了1000多年

阿是穴位
孙思邈约70岁那年(公元651年)。一天清晨,他正在屋里编写《千金要方》。突然有一个乡邻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孙先生,昨天我去逍遥观,见李道士的病越来越重啦!已经疼得昏死过几次,看样子活不长了。他吃了许多药,也扎过许多次针灸,仍然疼得厉害。他很想请您去治一治,只是穷,怕付不起诊金呀!”孙思邈听后,毫不迟疑地说:“我现在就去给他看看”。那人问:“逍遥观离这儿足有三十里路,尽是羊肠小道,还要翻两座山、三条沟,您是上了年纪的人,能走得动吗?”孙思邈毫不犹豫地说:“我年纪虽然大了,但身板还硬朗着呢!”孙思邈备好银针,背起药囊,拄上拐杖,就上路了。黄昏时分,孙思邈终于赶到了逍遥观,在一座小庙的茅舍里找到了李道士。
李道士躺在一张破席子上,昏迷不醒。经过孙思邈的竭力精心抢救,终于在半夜里清醒了过来。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在为自己治病,又惊又喜又感动,想坐起来道谢,谁知身体稍微一动就又刀割一样地疼了起来,孙思邈连忙扶他躺下,并说:“只要止住了疼,再吃几剂汤药,病就会好起来的”。说着,他又给病人扎了止痛针。银针拔出来了,李道士还是疼得大声呻吟,孙思邈另选穴位又扎了针,仍然没有见效。他一个又一个地扎着古医书中记载的能止疼的穴位,能用的穴位都扎过了,疼痛还是没有能止住。孙思邈心想:人体上的穴位难道只有古书中写的这些,就没有别的吗?
孙思邈想了一阵,问李道士哪儿最疼?李道士疼得有气无力地说:“左、左、左……腿。”孙思邈于是选中病人左腿的一个部位,用拇指轻轻地按了下去,问:“是不是这儿?”病人摇了摇头。孙思邈耐心地又按了好几处,李道士一直在摇头。当他按到膝关节左上方一个部位时,李道士突然叫了起来:“阿—是—是这儿!”孙思邈于是就将银针从这儿扎了下去。李道士痛苦的面容终于舒展了,抹了抹满头的大汗说:“先生,您这一针可真灵呀!针一进,我浑身一麻,就不疼啦!”他抬头瞧了瞧扎针的部位,好奇地问:“先生,这叫啥穴呀?怎么针一进疼就止住了呢?”孙思邈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展开了,眼睛眯成了两条缝,笑哈哈地说:“你刚才不是说‘阿—是—'吗?咱就叫‘阿是穴’吧!”孙思邈所创以痛取位的“阿是”穴(又称“不定穴”),是他对发展针灸学的一大贡献,已被千余年来无数针灸学者所验证肯定。
后来,孙思邈总结出人的全身有649个穴位,其中300对穴(就是在身体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穴位,名称相同,位置相对),49个单穴(位于身体的正后中线)。

(三)抓药由来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小故事。孙思邈在禹州不但行医,而且经常还到乡间,山区采草挖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险地去采挖,或翻山越岭深入原始森林,或穿越河川峡谷攀登悬崖绝壁,由于采挖之药性味功用不同,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让夫人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这种分类放置的方法,很方便回家整理和使用。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的一天下午,孙思邈从大洪寨采药归来,见到一男子背着一妇女,妇女不停地哎呀,孙思邈询问是咋了,她说:“他不小心崴了脚,不敢挨地,还很疼。”孙思邈让那个男子将妇女放在地上查看,孙思邈手摸着那妇女的脚,妇女大声喊:“老疼”。孙思邈检查后,发现没有骨折,仅仅脱臼了,孙思邈拿出银针向妇女的腿上足三里三阴交穴上扎去,妇女感觉疼痛稍轻,趁其不注意时,孙思邈用力一拉,猛地一松,脱臼的踝关节当即复位。孙思邈就从小口袋找出伸筋草、桃仁、红花、当归、黄路柴、墓头回等,向其丈夫说:“将此药用砂锅熬上半个时辰,把药水分三回喝掉,药渣泡泡脚,两天就敢走路了。”丈夫谢过孙思邈,弯腰扶妻子,不料妻子按腿直腰抬头起来,妻子那头刚巧碰在丈夫的下巴上,丈夫“哎”“呀’字没说出,下巴就掉了。孙思邈回过头来,从兜中找出一绺布条,把双手大拇指缠的厚厚的,让病人靠着墙坐下,将拇指伸入病人口中,扣着下牙床,其他四指托着下颌,双手用力向下一摁,向后一推,病人上牙可磕在孙思邈大拇指上。孙思邈说张开口,病人将口张开,孙思邈将拇指拔出。病人感觉张合自如,感谢地说:“这法真好”。这时才意识到孙思邈大拇指刚才被他使劲咬了一口,忙问说:“你的拇指?”孙思邈说“不碍事,用布裹着呢。”病人将布解开,孙思邈大拇指上一道深深的牙痕。
孙思邈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就到哪里,。由于草药分类配伍,所以总是把需要的药材从围身的小口袋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回回的抓,次次地抓,时间长了,人们就把配伍叫做抓药,一直使用至今。因袋子大都在肘下肘后,即装药又抓药方,所以人们又把孙思邈的药袋称为肘后千斤,把孙思邈后来所保留积累的药方称为“肘后千金方”。
孙思邈看的病人多,用的药就多,不同的药,一兜一兜地堆放着,使用很不方便,为了使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孙思邈受人们叫“抓药”的启发,依据围身的小袋子的方式,让木匠做起了药柜。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格子里放小抽屉,小抽屉里隔成三、四个方格,来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药的名称,并编成顺口溜记忆。
掌柜的,就是过去的掌药柜的人,“抓药”的称呼叫“掌柜的”。后来人们称当家的叫“掌柜的”。

(四)纠察药渣
一天,孙思邈吃过午饭,独自一人游至西关桥头,看见一位老者端着药砂锅往大门外倾倒药渣,孙思邈好奇的走上前去,问老者说:“老先生,您把药渣倒在门口是啥想法?”老者说:“我吃了十几付汤药了,混身还是湿痛,四肢老是没劲,我也不吃药了,熬熬看怎样,不好也该死了,所以把药给全倒掉。”孙思邈听后便与老者聊起了家常,说了一会很投机,孙思邈就顺着话意问老者:“您是咋得的病?”老者说:“十天前下雨淋着,浑身困乏,发烧无力。”孙思邈说:“我也是郎中,能否给您看看?”老者爽快地说;“中。”孙思邈就为他切脉,接着又蹲在地上拨开药渣,一样一样地察看,然后对老者说:“老先生的病没有好,是因为抓的药不行,我再给您重新开方,吃着中就算了,吃着不中您去山林街找我,我叫孙思邈。”老者按照孙思邈开的方,抓药煎服后,很快就痊愈了。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从禹州到河南各地,许多人家都把病人服剩下的中药渣倒在门口,盼着有高明的医生看到药渣后,开出好方,使病人早愈。这种习惯一直流传到二十世纪。

(五)药柜“花蕊”
贞观年间,天下太平,皇宫宦家喜欢养花的人日益多了起来,鄢陵姚家花园生意火爆,周围群众看着卖花生意好,就跟着种了起来。春光普照,方园数里都是花的海洋,花香味浓,沁人心肺。一对王氏夫妇种花三亩,小日子过得殷实。俩口子已到天命之年,只有一个女儿,待字闺中,姑娘淑雅稳诚,谨遵家训,从不离家门半步。
一日,王氏见女儿干活笨拙,弯腰吃力,细致观察,发现腹部庞大,顿生疑惑,问起女儿,女儿说:“几个月来,腹部感觉不适,不知何因。王氏给王老汉说后,领着女儿找郎中诊治。郎中把过脉后,却说怀孕有喜,这下子吓坏了王氏老婆儿,也吓坏了姑娘,从鄢陵到许州都这样说,最后只好来到禹州找孙思邈诊治。
孙思邈经过询问,把脉后给王氏讲:“女儿确患有孕脉,但不是人孕,可能为花孕。姑娘经血之期,常在花园劳作,为花精所扑,以至有孕。”王氏听后,信疑参半,可看着女儿的腹部一天一天的大起来,哀求孙思邈说:“求您给女儿诊治吧。”
王氏母女就在禹州住了下来。孙思邈每日为姑娘把脉用药,调理治疗,足月时分,顺利分娩,不料生了个一具似虎非虎,似狮非狮,里外透明的怪胎。孙思邈看着此物,透明彻亮,皮似玻璃,五脏六腑看的一清二楚,因是有生之灵,孙思邈就将其喂养起来。该物为花精所成,就给他起名“花蕊”。因其皮肤透亮,脏器显著,孙思邈为了研究医学,就在“花蕊”身上施针用药,摸索经络,探究脏腑,在总结前人针灸学、医药学的基础上,参照“花蕊”实体,创绘了大型彩色针灸经穴标准三人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和侧面的12经脉妙用五色绘出,把奇经八脉用绿色绘出。即“明堂三人图”。为了解药性,归属经络,将不同药物进行喂养,看啥药走啥经络,对编写《千金方》起到了实验作用。后因喂其断肠草致使“花蕊”断命。孙思邈非常惋惜、悲伤。后来,药铺及中医先生为了纪念“花蕊”在治病和医药方面的功劳,并作为怀念,照其样子用铁铸,用石刻做成模样,或烧制成陶瓷制品,放在药铺柜台之上,告戒大家,认真抓药,切勿有误,吸取教训,提防害命。从此“花蕊”就在药柜上作压包药之纸的“镇纸”。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关于“花蕊”的来历,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贞观2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患病,久治不愈。皇宫不少名医束手无策,被贬为民。孙思邈应召进宫,经诊断,确诊为百花香气扑身,导致怀孕。只见孙氏一针扎下,不多时生下一具似虎非虎,似狮非狮,里外透明的怪胎,取名“花蕊”。

(六)悬壶济世
孙思邈在禹州行医,经常到田野深山去采挖草药,为了方便,就肩头上扛一小锄,锄把头上挂一个葫芦,葫芦里装着为人治病的药,以便随时给病人治病。回家后就将锄竖在门口,有时记着将葫芦解下,有时一忙,葫芦悬挂在锄把头上。
一天,城东郭连街的韩老汉进城找孙思邈看病,问了半天才找到孙思邈的住处,进院看着锄把上悬挂的葫芦,心里想这要是放在门口我也不费时找了。就给孙思邈说:孙先生,我找你家找了半响不知哪个门是,为了再回我来好找,干脆把那锄放在大门口吧。看到葫芦,就知是您家了。孙思邈心想也是,就依了他。孙思邈给韩老汉看完病,对他说:“你这一说,我才想到,葫芦的用途大着呢!”可用来当菜、入药,还能装物、盛水,有的还用它当船用。“传说在远古时候,地上闹了一场大洪水,冲的人们没头跑。女娲与伏羲兄妹俩爬在一只大葫芦上,才逃过了这一劫,其它人全部死了,只留下女娲与伏羲,后来二人结为夫妇繁衍了人类。”“吃葫芦的方法有多种,可荤食烧汤,也可单炒做菜,还可腌制或晒干用。因为葫芦味甘,性平无毒,能消暑解毒,润肺利便,所以也是一味中药,越是陈年的葫芦疗效越好。“我用葫芦装药,是看到人们盛水都不洒,想着密封的严,肯定装药也中。起初我回来就将药倒出来,怕在黑夜受潮坏了,后来有一次忘了,药在里边放了半个月,还是阴雨天,药也没坏,这时才知道太上老君用葫芦装金丹的妙用了。所以有时回来一忙也就不管他了,知道它不透气,放里边不碍事。”
韩老汉高兴地说:“那这回可得放在门口不能再动了。”从此,孙思邈家大门口就高悬葫芦,时间久了,行医人及药铺的大门口都效仿孙思邈,门店前悬挂葫芦;出门看病的、卖药的也举着个葫芦,隐意药王在此。因葫芦又称壶,人们称“悬壶的”,对其行当美称“悬壶济世”。
韩老汉要求孙思邈高悬葫芦,引得孙思邈悬壶济世。孙思邈为了人们健康分送防疫药料,因此济世之行,人们把他所住之房称为屠苏屋。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无论离家多么遥远,天各一方的游子都要与家人团聚,共同辞旧迎新。除了吃年夜饭、放爆竹外,在古代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全家喝屠苏酒以防瘟疫。唐代韩鄂所著《岁华纪丽》记载,孙思邈认为春节期间是冬春交替时期,万物将要复苏,瘟疫也将盛行。所以在总结汉末名医华佗经验的基础上,每年腊月将中草药配伍成屠苏酒药料,分送给众乡亲,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来年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年年都这样给乡邻送药泡酒,大家就将孙思邈所住的屋称“屠苏屋”。陈延之的《小品方》认为“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志气”。《本草纲目》也认为该酒有防病作用,如“元旦饮之,避瘟疠”。屠苏酒的主要成分就有桔梗,具体做法是:用桔梗、蜀椒、大黄各五钱七分,菝葜五钱,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元旦悬挂之井底,除夕之夜取出置于酒中,煎数沸。喝屠苏酒时,“举家向东,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渣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一般饮酒应该老年人先喝,但屠苏酒从年轻人开始,最后才是长者,是希望老年人返老还童的意思。宋代诗人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有“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的诗句,巧妙地运用了年长者最后喝屠苏酒的典故,表明自己只要健康,不怕年老的想法。诗人朱望之的《除夕》诗,不仅沿袭了喝屠苏酒的习俗,还用8位中药名描写过年的喜庆景象,诗曰:“从容岁事己无忙,果草村肴设小堂。酣酌屠苏倾竹叶,暖煨榾柮带松香。插梅瓶中连翘影,剪烛灯明续断光。白附地砖书彩字,万年长积有余粮”。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屠苏酒在民间的流行。喝屠苏酒的习俗东渡日本后,经过改良流传至今。日本元旦为一年中的第一天,在元旦的早上提来第一桶水称为“新水”,在新水中放入屠苏散,全家人一起喝“屠苏酒”,祈祷平安。喝法也是从年轻人开始,最后才是老年人。现在我国人已经很少知道过年的来历与习俗,至于屠苏酒就更少有人知道了,祖先创造的文化在别国保存下来,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四、救猴护蛇海上仙方  医龙治虎虎守杏林

(一)猴救药王
有一年春天,孙思邈去禹州西北隅的九里山采药,从山南坡至顶峰,在韩信埋母处上香供礼后,就下到北坡采药,因北坡路陡,孙思邈下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平坦处歇脚。刚坐下不久,忽听“扑通”一声,一只不满周岁的猴子从山崖掉了下来,他赶忙过去抱起来一看,猴子的腰骨被摔断了。出于行善积德的本能,他从背篓里取出几样草,用嘴嚼烂,敷在患处为猴子止痛,又从背篓里找出十几样草药,用两块干净的石块捣烂,一口一口喂给猴子吃,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接骨手术后,将猴子放于一个隐蔽之处,找了些猴子爱吃的野果放在一旁,像告诉病人一样对猴子说:“算你走运,多亏遇上了我,不然你小命难保,乖乖歇着,两天以后,你就会康复如常。”猴子两眼一眨一眨地瞅着孙思邈,好像说,你真好。
一晃多年过去了,孙思邈从密县回禹州,走至九里山口,遇到一伙强盗,非要孙思邈留下买路钱,思邈说:“我是行医的哪有钱哇!”强盗们说:“没钱拿命来”,说着就动起手来,这时突然窜出一群猴子,对这伙强盗乱撕乱咬,有的鼻子被啃掉了,有的耳朵没影了,有的满脸是伤,有的浑身是血,强盗们一会都跑光了。猴子们都蹦到了路边,其中一只猴子向孙思邈眨眼,孙思邈觉得似曾相识,忽地想起多年前在九里山下救猴的事。孙思邈叹曰:“猴有人性,人何无情!”

(二)救蛇遇仙
一年的春天,孙思邈到禹州城南八里处的柏山上散步踏青,忽见一放牛的孩子,正用鞭杆玩弄拍打一条形状奇特的小蛇,走近一看只见那小蛇已流出殷红的鲜血,生命奄奄一息。孙思邈看着心里很不好受,即对那孩子说:“小兄弟,这条小蛇如此这般玩弄,一会儿就会死去,它是条生灵,把它放了吧”。小牛倌将头一抬说:“我好不容易捉到它,怎么能放了呢?”这么漂亮的小蛇,拿到城里也能卖个好价钱,要不然泡成药酒,也能为我父治腿痛”,这孩子说着,就提过一只草蒌将小蛇装了进去,拽着牛就要自顾自地走。孙思邈忙跟上前去说:我会治病,我去为你父治风湿痛如何?你将小蛇放了吧。小牛倌说:那不成,都说能治病,给我父亲治病的郎中多了,都说手到病除,我家花钱花得都快揭不开锅了,父亲的病还是没有冶好!”孙思邈心中一急,将身上的大褂脱下,对那小牛倌和颜悦色地说:“小兄弟你看这样行不?我将衣服与你换这条小蛇可好?”小牛倌一听,心想:“这人八成是有病,这小蛇算啥,值得你用这么好的长衫换吗?”高兴地忙将草篓递过去说:“这还差不多!”于是,孙思邈急忙接过草篓,也乐呵呵地说:“那就好!” 孙思邈把那条小蛇带回家中,用外伤药敷好,包扎好伤口,放回了草丛中。
一晃月余,这事情孙思邈早就淡忘了。有一天阳光灿烂,孙思邈准备上三峰山采药,刚走至箕阿,忽见对面飘飘然一白衣少年,骑一匹骏马瞬间来到面前,那少年跃身下马拜伏而道谢:“吾弟为先生所救,深表谢意!”孙思邈听后不知所言何指?少年坚持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无奈中他只得含糊答允,少年将所乘之马让给孙思邈骑坐,自己则步行随从。马奔入行云,少年偕行如飞。不一会来至一座城郭,其间花果盛开,宅第金碧辉煌,俨然似王府居所。这时只见一位头戴一顶白色便帽,身穿一件淡红色的衣服,有王者之风的老者,带着很多侍从,起身迎接,并和蔼地说:“深蒙厚恩,故遣子相迎。”指着一青衣小儿说:“前些天此儿独出,为牧童所伤,多亏先生脱衣赎而救治,小儿始得有今日之命,小儿有些痴呆,请您见谅。”说着拉青衣小儿说:“快快拜见恩人!”这时孙思邈才想起脱衣救蛇的事,知道自己身居水宫王府,遂向老者曰:“青蛇之命,与人一般,牧童无知,还望见谅。”水府王君兴勃勃,吩咐设宴相待。一时间,宫乐声声,宫妓翩翩,美酒佳肴,丰盛新鲜,君王请孙思邈品尝,孙思邈起身推辞,说是因为修炼道术,养精蓄锐,所以不思谷食,今日之宴,可用些酒。就这样,孙思邈在水府龙宫一逗留就是3天,君王将他敬为上宾款待,问他喜欢什么,孙思邈当即很干脆地说:“我学医为民,清心寡欲,别无他求。”君王黯然,当即取出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送给孙思邈,并且为他送行,孙思邈坚决不收,君王见他推辞,过意不去,沉吟片刻,让他儿子取来《龙宫奇方三十首》赠与孙思邈说:“施惠无念,不求取报,真高人也,给您此方,可济世救人。" 互作揖道别。孙思邈回来后,仔细想这次经历,感到相当奇异,他取出君王相赠的那些药方,经过试用,全都具有意想不到的神效。后来,孙思邈特将这龙宫得到的三十奇方编入了《千金方》中。

(三)龙池火龙
禹州城西二十里处,有一小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是火龙居住的地方,人们都叫龙池。一年,一妖怪想骑火龙环绕宇宙游一圈,想了很多方法引逗、逼迫,火龙就是不离池水。妖怪便施展妖法,将龙池之水洒向东海,五六天后,池水抛走一半,池中火龙慌了手脚,急忙化作一老者来至禹州城内找孙思邈求救,对孙思邈说:“一妖怪想让我驮其游玩,我对他说我一旦离开龙池,就触犯了天条,不但要处罚我,还得整治你,我不敢。”妖怪看我不肯驮他,就将池水卷入东海,马上池水枯竭,我无处藏身,求您救我。”孙思邈听罢,认为火龙讲得有理,就对火龙说,这个忙我一定帮,不过我能力有限,假如不能尽意,还请见谅!说完孙思邈随手写下符箓,抛向天空,向火龙说:“你回龙池吧。”火龙回到龙池,居然池水在上涨,不到三天,池水如前。后来,人们敬重火龙不助纣为孽,建庙供奉,就是现在的火龙镇,而龙池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龙池村。

(四)五龙泉说
有一年中原遭遇大旱,又赶上瘟疫流行,百姓饥饿疾病而死者,何止千万。一生“心怀救人济世”大志的孙思邈,眼看着百姓惨遭劫难,日夜坐卧不安。一日孙思邈去郏县行医,走至禹州磨街时,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烈日高悬头顶,浑身汗水淋漓,咽喉干得几乎要冒出烟来。便找了个荫凉处坐下擦了把汗,忽然,一阵凉风刮来,湿润润的,浑身顿感一阵凉爽。他想:风这么清凉,附近肯定有水。于是他顺风再向前走了几十步,只见山间一泉飞流,水沫若雾,跳珠如玉,七色彩虹,环绕山泉,格外壮观。一见这清澈透亮的泉水,孙思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咕咚咕咚”地喝了一肚子,顿觉浑身清爽,路途疲劳减了大半。正当孙思邈背起药葫芦准备赶路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五位生得一模一样的少年。他们一个身穿青衣,一个身穿白衣,一个身穿黑衣,一个身穿红衣,一个身穿黄衣,个个生得眉目清秀、彬彬有礼。五位少年一见孙思邈,一齐上前打躬,求他治病。孙思邈感到好生奇怪,仔仔细细把这五位少年端详了一番。他们虽然一个个生得相貌堂堂,气度不凡,但一个个都精神憔悴、面带愁容。孙思邈就石而坐,望闻问切,一个一个为他们仔细诊断。孙思邈诊完后十分惊奇,这五位少年不但衣着、相貌一样?怎么连得的病也一样。孙思邈略加沉思,心里明白了。问道:“你们五个得的一个病。你们得把真实身份告诉我,不然难以对症下药。”为了早日治好病,五位少年只得说了实话。为首的那位少年说:“实不相瞒,我们兄弟五人都是东海龙君的儿子。我们兄弟患病已久,但寻遍天上地下的名医,都治不好。禹州莲花山是五龙圣母修身之处,为我们(五龙)之外婆家,听说孙真人医术高明,赛过神仙,特来拜谒,冒昧求治。真人若能医得我们兄弟的沉疴久疾,我们兄弟日后必当做牛做马,涌泉相报。”孙思邈本怀仁慈之心,一见他们如此痛苦,心里也替他们着急。但孙思邈只给人治病,从未给龙看过病,心里忐忑不安,觉得没有把握。但孙思邈又想:为医者以拯救生灵为本,怎能见死不救,见病不医。龙人虽形体不同,但医道相通。孙思邈仔细为五位龙子把了脉,开了药方。五位龙子服了孙思邈的药,病果然很快就痊愈。为了报答孙思邈的恩德,帮天下更多人解除疾苦,五位龙子在莲花山脚下口吐龙水,涌泉相报。使来往的过路人能喝口泉水,因为该水甘甜,人们喝着好喝,就把它当成了神水,传说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后来为了纪念这五位龙子,就为该泉取名“五龙泉”。

(五)二月龙动
禹州东关颖河岸边,有一廻龙寺,传说是为纪念一青龙而建的。有一年天气大旱无雨,百姓心急火燎。玉皇大帝发了慈悲之心,为普救黎民,指令龙君立即腾云驾雾,行风作雨。说来不妙,就在这时龙君的喉咙里生了恶疮,一时心中焦急,燥发爆火,降下狂风暴雨,孙思邈向百姓们说:“此乃龙王发威,近期必有恶疫流行。”并要求徒弟们备好防疫治病之药,以便急用。龙君在空中听到了孙思邈的话,不觉心中一怔:“他必定是位神医,何不趁此机会,请他给诊治喉症。”它便摇身一变,化为一老者,来到孙思邈面前。
孙思邈见一老翁前来求医,就在路旁一棵大树下一块石头上,为老翁诊断。孙思邈看着这位老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口方鼻正,两耳垂肩,目光炯炯,神态自然,知道来者不凡;又闻到特殊气味,也是从他身上散发而出,甚为奇异;问他病情,不是摇头就是点头,一会指指喉咙,不说一句话来,甚为特别;这时,孙思邈只好为其把脉诊断,手触脉搏,起如腾云驾雾,落似翻江倒海。孙思邈慎重地说:“这脉不浮不沉、不虚不涩,非人类脉象,你系何物所化,需要显出真形,方能给你治病。”那老翁答道:“我乃龙君是也。只因奉了玉皇大帝圣旨,在天空行风作雨,忽然喉内生疫,巧遇先生,特来求医。恐先生受惊,故化作一老翁。老头只好摇身一变,成为一条青龙。孙思邈向青龙说:“良药苦口、医人狠手。岐黄之道,旨在利物救命,治病难免痛苦,不能由你性子,一定要有忍耐。”青龙听后点头,孙思邈说:“你张开龙口让我看看,方能为你诊治。”青龙非常听话,就将口张开,孙思邈抬起左手,扶着青龙喉部,藏与右袖的长针已压于右手掌下,说时迟,那时快,左手变托为掐,右手利针伸出,照准喉头毒疮猛刺过去,银针退之龙口,淤血亦随之喷出数丈,青龙还未癔怔过来,孙思邈已经将其病治过。孙思邈又用丹药一丸送于龙口,对青龙说:“过上几个时辰,就会好些,改日就能饮食。”
过了几天,龙君痊愈,特来拜谢孙思邈,向孙先生说:“您德加异类,为神仙榜样,从今以后,我将永为人类服务,每年二月二我动身抬头,行和风,降细雨,以利生灵。”从此,每年二月二龙君抬头,和风细雨,以救苍生。百姓为感其行,建回龙寺使其每年回来有安身之处。
孙思邈为龙君诊脉时是在城东关颍河边的张良洞前老柳树下那块大石头上,后来人们称那块大石头为“挡狼山”,传说有这“挡狼山”就可免去禹州人的极疾暴病亡命之灾。为了纪念孙思邈为龙君治病的功德,人们在张良洞建了药王殿。

(六)虎守杏林
孙思邈到禹州后,百性们在禹州城内西南隅给他盖了几间草房,用篱笆圈了个小院,院子后面有座小山。孙思邈长年累月的给人看病,药是自己采的,吃的粮是百姓送的,所以为穷人看病不要钱,治好一个病人,病人就在后院山上栽棵树,天长日久,一座小山都给栽满了,人们就称这座小山为山林(因为种的杏树多,有的称杏林),后来人们就在孙思邈居住之侧,山林之前修宅建院,成了一个街道,就是现在城内的“山林街”。城里人得病,不说是找孙思邈,说找孙思邈就是有病了,嫌晦气,就称到杏林玩去。人们只要说去杏林的,大家就知道是找孙思邈看病的,久而久之,人们生病,不说找医生,而说去杏林。
有一次孙思邈在行医途中,遇一雄虎挡道;因怕被虎误伤,就绕道而行,结果又遇此虎。思邈当时非常纳闷,对虎言道:“我为人治病,替天行道,有何不妥?你再三拦挡,却为哪桩?莫非你也要请我治病不成?”此虎听罢,两眼含泪,连连点头。孙思邈恍然大悟, 这虎来此没有伤人之意,便随雄虎进入一个山洞,只见一只雌虎怀抱幼虎躺在洞口,表情痛苦。孙思邈撬开虎口查看,只见一片兽骨刺入虎喉,吐咽不下。他顺手摸起身边一只串乡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了虎口,一使劲,把那骨刺拔了下来,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磕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所以,后来行医的都把串铃叫做“虎撑”。老虎为了感恩,孙思邈外出采药就让他骑在身上,孙思邈回来后,老虎就蹲在门口为孙思邈看门。老虎守门,吓得患者不敢来看病了。孙思邈只好让老虎去后山看守杏林,所以留下“虎守杏林”的传说。人们为了纪念老虎通人性报答孙思邈,大家自发地为孙思邈雕刻了一尊石老虎放在孙思邈门前,直到后来商铺门口都摆放石老虎,所以现在道教药王像为座虎(骑在老虎身上)针龙(手拿银针刺龙口)像。
坐虎针龙显示了孙思邈有降龙伏虎的本领。《吴医汇讲》的作者唐大烈曾向他的老师请教过孙思邈如何降龙伏虎,老师回答道:“这不过是当时的一则寓言,盛赞孙思邈治病的高超艺术。肝气横逆,胁胸呕吐恶心,目张痉厥,其狰狞之状,你说像不像作怪的逆龙?肺气不宜,喘急痰雍,便溺俱无,其猖獗程度,你说像不像一只作乱的老虎?当此之际,名医大家,皆有慧心明手,一匕投入要害,手到病除,这就是孙思邈的降龙伏虎之说。”

五、手到疾愈侍奉皇家  药至病除敕封药王

(一)医秦王病
隋朝太原兵变之后,秦王李世民就统帅大军与隋军作战。有一次李世民在平定隋朝乱军时因气恋战,不幸被围困在禹州境内的风翅山上,将士们几天喝不进一滴水,个个口干舌燥,嘴唇崩裂流血,不少将士被渴死。李世民心如刀绞,焦急万分。他每天在山上独自盘桓,图谋良策,以求解脱重围。但所有的办法都想了,仍然找不到一条可突围的出路。在艰难困苦中,李世民又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看看东山天渐亮,李世民用焦灼的目光望了一下天空,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愁煞人的黎明。突然,李世民发现阴沉沉的西山洼里,升起一团白色的烟雾,他以为是幻影,赶忙擦了擦滞涩的眼睛,再仔细地瞧,果然是一团烟雾。李世民心想,这荒山野岭的哪来的人家啊。于是,他决定亲自下山看个究竟。等走近一看,原来雾气升起的地方是一个清澈的碧泉。李世民顿时喜出望外,禁不住连声喊着:“有救了、有救了,这下可有救了,天不亡我也。”他赶忙撩起战袍,双膝跪下,俯下身子,脸贴水面,喉头滚滚,“咕噜咕噜”饱饱喝了一肚子水。然后用袖子擦了擦嘴角,看着清清的泉水,连声称赞道:“好水,好,真甘露也!”
李世民伏着饮水之时,帽子上的二龙珠正好映在水里,如两条小蛇在水中游动。当时因为渴极了,李世民根本没有把他们当回事。可等到打败隋军后,常常想起这甘甜的泉水,不知怎么也模模糊糊想起自己好像吞了两条小蛇,不由得疑惑起来,以后,越想越真,心里害怕起来,还常感到肚子里隐隐作痛,不久便病倒了,虽经郎中多次治疗,就是不见效。军营将士个个着急。谋士魏征看势不妙,荐请孙思邈进营诊治。魏征将病因给孙思邈作了透露,孙思邈经过诊断询问,定为疑病,笑了笑说:“秦王请放心这不是什么大病,今天先吃付药,呕吐呕吐,明天再调一次方,三四天就好了。”第二天孙思邈来前,差人捉来两条小蛇,放进竹筒里,藏于袖中。到了营房,李世民正昏昏沉沉还在呕吐,孙思邈乘机把小蛇丢入呕吐物中。待秦王醒来后,孙思邈若无其事地指着小蛇说,“这不是病根?一吐就没事了。”秦王看着蠕动的小蛇,自觉病好了一大半,精神好了许多,李世民紧紧拉住孙思邈的手,感激地说:“孙先生果然名不虚传啊,真乃华佗再造、扁鹊转世也。”孙思邈用心理疗法,治好了李世民的心病。

(二)治皇姑疾
唐贞观23年,公主得了一种怪病,太医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但都不见效。为此,皇帝为女儿愁得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大臣们无奈,只好禀报皇上派人请孙思邈。孙思邈入得后宫,宫人就催着给公主看病,按照宫中常规,不能与公主见面,只好用红头绳串连三枚铜线,隔窗吊线诊脉。孙思邈把着脉,心中考虑着这病的确怪,盘算着如何向皇上禀报,如有言差语错,将吃罪不起,把完脉后,孙思邈观察到皇上救公主心切,方大胆向皇上密语道:“思邈不敢诬人清白,毁人名节,言后请君恕臣无罪。”皇上说:“直言无妨。”孙思邈方说:“公主可能未婚先孕,且是怪胎,很可能是妖怪作祟。”皇上一听,吃惊不小,继而对孙思邈说:“小女历来性格内向,整日居宫中,从不擅离半步,可不能胡言乱语,孙思邈说:“皇上莫急,我现配制七味中药一剂,让公主服下,明早可见分晓。”次日凌晨,公主果然不疼不痛生下怪胎,不是人样,谁见谁怕。公主怪胎坠地,浑身灾消病退。皇帝见果不出孙思邈所言,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想来孙思邈为皇家解除一大忧愁。遂赐孙思邈金银、宅院,孙思邈拒而不收,向皇上去辞曰:“治病救人,医之本分”。背起自己的药袋就又回到禹州。
吊线诊脉是对切脉娴熟的夸张,但是孙思邈确实把脉高手。诊脉是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肇于岐黄,演于秦越,而详于叔和”。脉之芤、洪、散、大、长、濡、弦脉,是人体内生理病因的反映,能否准确地感受、体会脉象,在没有任何科学检验仪器的古代,是名医与庸医的区分标准。孙思邈医术精湛,历史上有一段孙思邈诊脉真实的故事。大唐开宝寺住持是有极高德行的高僧,他乐施于人,性情豁达,交往了不少俗友。当时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不仅与主持性情相投,而且喜爱禅寺宁静幽雅的气氛。两人交友往来,如闲云野鹤,历时数年之久。一日,住持对孙思邈说:“闲来无事,老纳与先生相约一次赏罚之赌,不知可否。”孙思邈说:“如何赌法?请说来听听。”住持说:“先生的岐黄之术,老衲久仰,还未亲眼看见。今天设一赌局,就是为老衲诊脉,若诊出我现在身患何疾,老衲愿罚三十钱请先生一桌酒宴;假如诊断有误,就罚你十千钱归老纳所有。”孙思邈想:挚友之交,逗逗闷子,输赢何必计较。于是就欣然同意。住持先伸出左手,孙思邈针得脉象全无;住持伸出右手,孙思邈诊得脉象如常。这一奇怪现象使孙思邈十分诧异,暗想到那右脉正常,确实无病,左脉全无,可能是奇脉移位。沉思之后,孙思邈又让住持伸出左手,四肢轻按,沿脉线上移,终在臂上始得脉数。这时,孙思邈凭着数十年临床经验,以断出脉象移位的原因,就对住持说:“此为移脉也,医术无载。脉搏在腕上,是寻常的道理,岂有移异之理,必是少年时,惊扑以至脉脱,转移到臂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已定,再也不能复位。目前,方丈没有什么病症,健壮如中年人呀!”住持十分惊喜,拱手说:“老衲幼时在襁褓之时,曾摔倒在地,几乎伤命,以后归于佛门,一直没有生病,也不曾轻易诊治,身有异脉,的确还不知晓,先生诊脉灵验。普通医家只能诊断眼前之病,能知过去、现在、未来者,当朝仅先生呀,真神医在世也。老衲输得口服心服,甘心受罚。”高僧与名医赌脉,展示了孙思邈的高超医术

(三)金银二花
贞观年间,唐太宗患病,太医们束手无策,于是太宗急召孙思邈进宫,孙思邈为唐太宗诊过脉象知道没有大恙,只是心中焦虑,胸有闷火,一剂药下去就好。谁知一剂下去,不见起色,又服一剂,仍不见效。唐太宗没有责怪孙思邈,说过一段再说。孙思邈心里很不是滋味,只好打点行装回禹州。途经具茨山(禹州浅井乡境内)下,甚感口渴,就向山民讨水,刚走到一家门口,闻到药香,孙思邈进院,见二位村姑正在亮晒当归,孙思邈不由自主伸手拿起,脱口而出说“好药”,姐妹俩对这位客人很热情,姐姐用黄色花为孙思邈冲了一碗金花茶,妹妹用白色花为孙思邈冲了一碗银花茶,孙思邈每样茶喝一口,觉得味甘清淡,止渴清热,就说:“这两种花都可以入药”。姐妹听后笑了起来。姐姐解释说:“这两种花是同一种药,刚开时白色,盛开时变黄,它叫金银花,俗称二花。”妹妹说:“此药清热败毒,生津止渴,凉血止痢,效用好着呢。半月前俺姐俩去京城长安卖药,刚到时听百姓讲宫里的人买药等于拿药,俺不信,想着新鲜货可卖好价钱,谁知宫里的人要俺们的药,只给一点点钱。俺姐俩气不过,就拿假药诳他们,把好药给了百姓。莫说你,就是孙思邈也不认真假药呢,这次他在万岁爷面前丢尽了面子。我们进城卖药,那些太监把我们的药全都拿走,只给一点点钱。我们气不过,就用假药骗他们,为此连孙思邈也治不好万岁爷的病。”孙思邈听罢,恍然大悟,当下“亮明”了自己身份,拜两位山姑为师,跟她们学习采药、制药,了解各种药性。然后,他采了些新鲜药回宫,一剂药就把唐太宗的病治好了。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忠告,要太监上市买卖公平,不得坑民。后来,“药王”以金银花为“君”;甘草、生地、桔梗为“臣”,配制成“甘桔汤”方剂。至今,凡中医师开“甘桔汤”,都会自然而然想起虚心好学的孙思邈。

(四)敬德站班
一年,孙思邈途经长安,遇着老友,非要逗留几天。刚刚住下,皇宫里太监在长安寻找名医,说是长孙皇后难产,宫廷御医、长安名士都看过了没有办法,皇后有生命危险。太监们听说天下名医孙思邈就在一个姓周的家里。太监就找着孙思邈死拽活拽,非要孙进宫给皇后医病。
在我国古代,常有太医给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事情。方法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有太监或宫女将一个红线系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辩解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闱。因为孙思邈不是有职衔的太医院的御医,太监们就有意试试他,先是把丝线系在笤帚上,孙思邈一按给放下了;又系在桌子腿上,孙思邈摇头;再换在鹦鹉腿上,孙思邈站起来要走,太监们最后把丝线系在娘娘的腕上,孙思邈精通妇科,诊断脉象,只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服后,便顺利生下太子。皇后顺产,太子降生,唐太宗高兴得合不住嘴,准备把孙思邈留在长安,专给皇亲看病。于是,召见了孙思邈,对他说:“你给朕治病,救皇姑,现在又救皇后的命,朕又喜得太子,你功劳不小。朕想赐给你长安城里宅院一处和黄金万两,你看如何?”孙思邈说:“陛下的圣恩,我十分感激。但我是乡下郎中,用不着这些东西。”太宗奇怪了:“那么,你到底想要什么赏赐?”“只要一件,不过,我担心陛下不会给。”“看你说的!不管要什么只管提,别说一件,就是十件八件,朕都会依你的。”“只一件,请陛下放我回乡。”太宗没有想到孙思邈会提出这种要求,又不好失信。心想,孙思邈治病救人,药到病除,不图报答,王者风范,就说:“你既然不慕荣华富贵,朕只好放你回乡。那朕就封你为‘药王’,赐你王冠王袍,你不得推辞。”孙思邈见回乡的目的达到了,对皇上的赏赐也就答应了。于是,他戴上冲天冠——帽翅是向上翘着的,并绣有金线;穿上大黄袍,带着大徒弟,骑马离开了长安城。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长安城。尉迟敬德听说后,气得七窍冒烟,拍着桌子,喊道:“我为大唐江山,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左臂受了枪伤,至今还举不起来。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才封了个鄂国公。他孙思邈不过是个草医,竟封了个王,戴起冲天冠,穿起大黄袍,位在我之上,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左右,快给我备马,我要追上孙思邈,打落冲天冠,扒下大黄袍,出出这口怨气。”敬德右手提起铁鞭,跨上战马,带着随从,飞一般出了城。几个时辰后,在今天的富平县追上了孙思邈师徒俩,敬德一看,愣住了:孙思邈戴的不过是帽翅向下的顺天冠,穿的是普通官员穿的大红袍,和听说的完全两样。孙思邈和颜悦色地问:“尉迟将军,你追赶老汉,为了何事?”敬德一下子无言对答,吱唔了一阵,忽然捋起左臂的袖子说; “孙思邈,如今长安城里城外,人人都说你的医术天下第一。我这左臂举不起来,请你治治,看看你的医术到底如何?”孙思邈下马仔细查看了敬德的左臂,说:“我一针就能扎好。”敬德说:“哈哈哈,为治它,我前后请了上百名郎中,少说也挨了千把针,都没有效验,你却说一针能治好。好大的海口!哼,你碰巧治好了娘娘的病,就如此狂妄。既然如此,那好,现在就让你扎。要是扎不好如何处罚?”孙思邈指着脑袋说:“老汉把它送给你。如果治好了,怎么办呀”敬德说:“我给你站班听用。”孙思邈说:“‘一言出口,驷马难追’,你不要后悔。”敬德说:“男子汉大丈夫说话,一句顶一句,绝不后悔。”大徒弟听到这里,从行李里掏出笔墨纸砚说:“口说无凭,立字为据。”敬德接着笔,“唰唰唰”写了字据,签过名,又要孙思邈写。孙思邈也写了。两人交换了字据,敬德用鼻子一哼:“今天倒要看你怎样下台!”孙思邈不慌不忙,掏出银针,在敬德左臂的一个穴位扎下去,过了一会,拨出针。敬德将左臂一举,咦,果然自如了。他满脸通红,说不出一句话来。孙思邈拱拱手:“尉迟将军,告辞了。”上马就走。师徒俩走了不一会,忽听背后又响起急促的马蹄声。回头一看,哎呀!好,那暴烈如火的敬德竟又带着人马追上来啦。敬德下马,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说:“孙先生,我虽是鲁莽汉子,但也是说话算数的大丈夫。既然立了字据,就要按字据办。”孙思邈哈哈大笑:“刚才不过是和将军开了个玩笑,怎能真的让你为我站班呢!”说着,将字据递给他,调转马头又上了路。师徒俩走了不远,背后又传来马蹄声。敬德第三次追来了。孙思邈问:“将军又来追赶,为的何事?”敬德下马说,“我送你一千两黄金做诊金。”思邈说:“我不要皇上赐的一万两黄金,怎会要将军给的一千两呢?”敬德又说:“那么,我送你良田八百亩。”思邈说:“我不要皇上的房屋,岂会要将军的田地。”敬德为难了:“那……我听人说过‘受恩不报非君子’,我岂能当忘恩的小人?”孙思邈说:“我是个郎中,治病是本分,从来也不要求病人报答。”敬德对孙思邈敬佩到了极点:“我还是为您站班吧。您的医术这样高明,医德又这样高尚,给您老人家站班,值得!”孙思邈见他虽然粗鲁,却十分可爱,笑着说:“如今战乱还没有平息,朝廷正在用人之时,你回去好好为国家出力,等天下太平之后,再来站班也不迟。”敬德跪下,行过大礼,带着人马从原路回去了。大徒弟笑着说,“师傅,你真是料事如神!咱们一出城,您就料到朝廷会有人不服气,要追赶刁难,连忙将王袍反穿,黄袍变成了红袍,将帽翅扳低,拆掉金线,把冲天冠改成了顺天冠。现在,您将袍正穿,把帽子改回原状吧。”孙思邈摘下王冠脱下王袍,扔在地下,说:“我是个自由自在的郎中,何必穿戴这种衣帽!”老百姓十分崇敬孙思邈,就将王冠王袍拾起来,挖了个坑埋在地下。不久,长出了一株菊花。秋天,开了美丽的花朵。花瓣的颜色,好象孙思邈反穿的王袍。人们就叫这菊花“药王袍”。敬德告老后,为了兑现诺言,就到孙思邈跟前站班。所以各地药王爷塑像前都有敬德之像。有国公站班,当然可以顺称孙思邈为“王”了。


▲湖南浏阳阳市思邈公园孙思邈雕像

六、药理人理大医精成  皓首穷经“一方千斤”

(一)药理世理
“唐初四杰”的卢照邻(字升之,唐幽州范阳人<河北涿县>人)一年患恶疾,因病去官,隐居太白山。因服丹中毒,病势加剧,手足痉挛,久治不愈,使卢照邻思想包袱沉重,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卢照邻心灰意冷。为了能让名医孙思邈为其治病,不得不又移居阳翟(今禹州)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居住。当年孙思邈年高九十三岁。孙思邈看后认为:病情确实较重,但心理压力更重,为此孙思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卢照邻说:“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鼓励卢照邻与疾病作斗争。卢照邻终于被其所感动,消除了忧郁,很快恢复了健康。一天,卢照邻问孙思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病症,是什么原因呢?孙思邈很干脆的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寐,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体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养、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区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升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照临又问:“行医如此,做人应该怎么办呢?”孙思邈说:“做人的道理,应该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赳赳武夫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薄冰上行走,在峭壁便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说遇事圆活机变,不可拘泥,需有驾驭制约的能力,“行方”是讲不为名求,不为利惑,不为禄诱,心中自有坦荡之地。照临又问善性的要理,孙思邈说:“天有充满的时候,也有不足的时候,人又迟迟不进和危机的时候,自己不当心谨慎,就不会有利益呀!所以养性首先知道办事要小心谨慎,谨慎是敬畏的根本,所以做官的无敬畏之心就会不讲仁义,从事农业的无敬畏之心就会使庄稼落于庄稼地里不收;工匠不敬畏就不遵规矩;经商的不敬畏就会 贷不存;做儿子的不敬畏就会 孝顺,做父亲的不敬畏就会丢弃慈爱,做臣子的不敬畏就会躁动不安,做君王的不敬畏就会使天下不能治。所以说最上的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知道此道理就会尽人事呀!”卢照邻点头称赞道:老师您以天理讲病理,以医理讲政理,学生明矣。”

(二)医不自治
公元680年,孙思邈已经一百岁了,因著《千金要方》劳累,加上内热,又感风寒,患起了病。起初,自己根据病情开了几服药,喝了不觉见效,反而越来越重。徒弟们听说老师得病了,都急火火地赶到。大家会诊后,一致认为师傅的病是由风寒引起的,气郁不顺,思虑过度,大家你说一味药,他说一味药,连剂量大小也斟酌再三,最后由大师兄执笔,开方子去征求师傅意见。思邈看了看药方,点了点头,叫人去照方抓药,连吃了三剂,病不但没有起色,反而连饭也不想吃了。这一天门口来了一个云游郎中,走来走去,大声吆喝:“专治各种疑难杂症,药到病除,立竿见影!”孙思邈的夫人把云游郎中请到家中,把孙思邈的病情简单地跟这位先生说了说,那先生呵呵一笑:“不妨事,不妨事,我保他当天起床,当天吃饭。”郎中说着就把捆药的草绳结下来,往身旁站的丫环手里一递说:“麻烦姐姐把绳子拴在你家老师的脚脖子上,我好给他诊脉”。丫环在孙府上见到诊脉治病的事多了,还没有见到草绳子往脚上拴的,不由得抬头看了看老夫人,孙夫人也觉得奇怪,可又想看看下步棋的走法,就点了点头,丫环见老夫人点了头,这才拿绳子进了里屋。郎中煞有介事地用三个手指按着草绳子一头,精心诊脉,过了一会,告诉丫环说:“把草绳解了吧,我已经诊清你家老爷的病了。”郎中把草绳重新缠在了腰上,然后朝 孙夫人作了两个揖:“恭喜老妇人,贺喜老妇人,您家老爷身怀六甲,马上得贵子”。思邈躺在床上,听到这话,实在憋不住气了,噌地一下坐了起来,一口浓痰狠狠地唾在地上,怒叫一声:“给我轰出去!”游方郎中早就到院子里候旨了,听到孙思邈一开腔忙回说:“你不轰我都走,就等着三天后吃喜面了。”那个先生走后,孙思邈还气的在地上说:“什么玩意儿,这哪是看病,这不是拿我孙思邈开玩笑么!真是班门弄斧!”过了一会儿,觉得嗓子眼儿干得直冒烟,忙叫丫环沏茶来。这时,丫环惊喜地叫到:“老爷,您什么时候能下床了?”孙思邈也醒过来了,是呀,我是怎么能下床的啊?他坐在椅子上,一边喝茶一边琢磨,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不觉把一碗茶喝进肚子。还吩咐丫环说:“快到厨房给我弄碗粥来,我饿坏了!”第三天,孙府门前又想起了哗铃铃的串铃声。孙思邈经过这两天的调理,显得精神气爽。一听铃声赶快迎了出来。看见郎中走过来,孙思邈迎头就是一礼:“多谢先生妙手回春啊!”郎中还礼说:“哪里,哪里,槐荫街庸医刘二海这里给前辈请安了”。孙思邈迫不及待地问起刘二海给自己治病的事,刘先生哈哈一笑说:“前辈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久治不愈,吃亏在想的太多,复杂化了,您把病情所有的发展趋向都考虑到了,结果郁结在胸,劳神过度。 您的学生也是一样,没有跳出圈子。因此,我故作张狂,逗您生气。气动则血行,血行则病散,先生的病自然也好了。”孙思邈边听边点头,打那以后,孙思邈和刘二海成了忘年之交,刘二海巧治药王的故事,也被当作一件医苑佳话流传下来,所以成为“医不自治”的俗语。

(三)皓首穷经
孙思邈德高望重为医界先辈。一次,有人送给他当时的一位医药界名家甄权著的《名堂人形图》。他当时对于经络及针灸不喜研究,所以就对这本书不当回事。碰巧深州刺史成君卓识突然得了急性咽喉炎。颈部肿大,喉中梗闭塞,连水都咽不下已经有三天了。找孙思邈诊治,孙思邈一看滴水不进,药方再好也用不上派场,束手无策。有人说不能用药,针灸如何,大家想起了甄权,孙思邈就请甄权诊治。甄权看后,拿出银针在成君卓的右手次指端的手阳明大肠经穴、商阳穴上刺了一针,约有吃顿饭的时间,气息已经畅通了。第二天饮食谈吐一如正常。可见针灸之神奇了。孙思邈百岁时感慨地说:“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究经书,推究孔穴,所疑更多矣。”从这件事里,一方面可以看到经络学说的博大精深,而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孙思邈作为一代名医,皓首穷经的精神不愧为医药界千古楷模。另外还能看出它作为一代医家的博大胸怀,自己用药物没有什么好办法,而能够推荐位在自己之下的甄权为患者诊病治疗,正与他自己在《大医精诚》里说的一样,不做“功夫形迹之心”不考虑个人名誉得失,真可谓名副其实的“苍生大医”!他的医德和道德已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四)“千金方”成
大唐经过了“贞观之治”,呈献了太平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年届古稀的孙思邈,根据多年来的行医经验,居安思危,一方面“博采群经,册繁载重”,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方药,经过辛劳的耕耘,撰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普及推广治病防病知识,以备民众急用。

《千金要方》共三十卷,总编二百三十二门,以人体脏腑脉络进行分类。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症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疼痛、消渴、水肿、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等各个方面,共载方论五千三百首。

《千金要方》既总结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方药经验,也保存了许多历代医家的贡献资料。既搜索了不少我国少数民族常用的单方、验方,也吸收了一些国外医伤治病和保健的有效方法。《千金要方》中首创“复方”。《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是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百岁高龄的孙思邈又完成了《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千金要方》的续编。它含有两部书“相辅相济,比翼双飞”的意思。

《千金翼方》也是三十卷,是对《千金要方》的全面阐释和补充。对伤寒、本草、中风、杂病和疮痛作了重点说明。书中收录了当时在一些地区已经失散了的《伤寒杂病论》,同时孙思邈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他进行了综合整理,该书成稿时孙思邈已界百岁。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 他用“千金”命名,是因为他认为“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把那些对人生命有益的药方看得比“千金”还要贵重。
宋林亿校正<<千金方>>作《序》谓真人“祖述农黄之旨,发明岐挚之学,经掇扁鹊之难,方采仓公之禁,仲景黄素,元化绿帙,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经验,张苗之药对,叔和之脉法,皇甫谧之三部,陶隐居之百一,自余郭玉范汪僧垣阮炳、上极文字之初,下论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 ,集诸家之所比要,去众说之所未至。”

《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籍,近代医史学者称孙氏著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宋代郭思在《千金宝要》中高度评价《千金方》:“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也认为该书“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历代名医图赞》称道:“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救,应效如神”(《本草蒙筌》)。这书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公元608年,日本来中国学习医学的医生,把《千金方》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汉医影响深远。

孙思邈不仅是医生,撰写成《千金方》,而且还是名道,写了其他很多著作。孙思邈和葛洪、陶弘景的认识是一样的,吸取儒、佛精华,充实道教,主张三教合融。为此,他著有《丹经》、《摄生论》、《福寿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名堂经图》、《福禄论》、《五水算经》等书。还为《老子》、《庄子》作注。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