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4年06月27日
中国风投生态体系正在发生变化
2024-06-21 15:24:04
来源:日经中文网
浏览量:594
字体:
点击听新闻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受监管加强和经济分裂影响,资金外流,投资者和创业者寻求海外市场,可能影响未来产业格局。

伊原健作: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投资资金急剧减少。美国利率上升导致创业投资低迷的全球趋势,再加上中美经济分裂和房地产不景气等固有因素,过去的势头正在消退,有些投资者和创业者开始流向日本等海外市场。

香港交易所6月13日因难得一见的热门企业首次公开募股(IPO)而欢呼雀跃。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加快新药研发进程的晶泰科技(XtalPi、深圳)的股价在首日一度比发行价上涨25%。香港交易所的首席执行官(CEO) 陈翊庭微笑着表示,迎来了世界创新的最尖端企业。

▲利用AI推进新药研发的晶泰科技在香港上市(6月13日,香港证券交易所)

香港于2023年3月引入了以AI等特定领域为对象放宽新股上市标准的框架。随着好不容易诞生的第一家适用企业晶泰的上市,陈翊庭强调确信新框架的成功。

另一方面,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Y)负责支援太平洋地区上市的蔡伟荣指出,符合新规的企业并不多。

香港曾是中国的“IPO中心”。在各交易所的融资额方面,2010年代香港交易所曾5次登上全球首位。安永预测2024年1~6月将被欧美乃至印度超越,下降到第10位。

中国正在加强对IPO的监管,上海排在第6位,深圳排在第9位,大陆本土交易所也表现不佳。由于一些海外资金离开中国,出现地面下沉。投资和回收陷入停滞,产生上市预备队的生态体系正在发生变化。

调查公司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风险投资额为141亿美元,与属于最近峰值的2021年相比减少66%,与全球整体(减少约5成)相比跌幅更大。进入2024年后,截至5月底比上年同期减少3成,目前还看不到停止的迹象。

尤其是以美国机构为中心参与的外资风险投资,与2021年相比减少近9成,反映了中美分裂的现实。

在美国国会,从2020年前后开始,质疑养老基金等资金为中国提供增长资金的声音日益强烈。2023年8月,美国拜登政府公布了对华投资限制,限制了对尖端半导体、AI和量子技术的投资。

一位外国风险投资公司(VC)的合伙人坦言,“作为投资对象的中国企业有可能突然成为美国政府的监管对象,变得一筹莫展。这样的投资无法得到资金提供方的理解”。

中国的初创企业在苦苦挣扎。从事细胞等分析和诊断的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天蓝表示,地方政府和私募股权投资(PE)基金已经很少见到了。

随着一些外资的离开,国内风险投资也变得更加谨慎。一直是风险资金来源的地方政府也因应疫情产生的负担,面临财政恶化,再加上房地产不景气导致的土地出售收入减少,困境进一步加深。陈天蓝表示,为推进技术开发,只能想办法获得海外资金。

赖以依靠的是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集团等中国科技大型企业。深圳元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涉足3D影像内容制作的初创企业,联合创始人王楠表示最近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阿里巴巴。腾讯也是晶泰的大股东。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科技大型企业的投资集中在AI领域等部分有潜力的企业。很多新兴企业只得到海外寻找出路。

在海外本地化很重要,拥有多样化的人才将成为一大优势——5月在澳门举行的科技创新博览会“BEYOND Expo”的开幕式上,“红杉” (原红杉中国)的创始人沈南鹏对聚集在一起的创业者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展会吸引1000多家企业参展,举办了多场讨论会,但话题集中在海外市场拓展上。

▲“红杉” (原红杉中国)的创始人沈南鹏5月在澳门举办的科技创新博览会“BEYOND Expo”上

“在中国国内难以获得融资的企业和在中国无法盈利的投资者都在寻求走出国门”,日本风投公司Headline Asia的合伙人、在大中华地区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的田中章雄如此表示,“已经有很多创业者和技术人员从中国转到日本。美国硅谷靠移民的活力取得了成功,日本能否利用这个机会将受到考验”。

对日本的兴趣很突出。法国凯辉基金(Cathay Capital)的CEO蔡明泼强调继续在中国进行投资,同时表示“目前对日本的投资非常受到关注”。

尽管形势严峻,但认为中国的风险投资产业没落的声音基本上没有。中国的创业者和技术人员等人才的雄厚基础是压倒性的。在半导体和纯电动汽车(EV)等战略领域,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援。目前尚不清楚中国风险投资生态系统的海外转移会达到何种规模,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在发生有可能左右未来版图的变化。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香港 伊原健作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