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4年06月24日
印媒议论:中国再次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国,印度对华贸易赤字达850亿美元
2024-05-31 09:28:47
来源:华尔街见闻
浏览量:602
字体:
点击听新闻

一家印度智库认为,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范围广泛,从高科技产品到低科技产品,这凸显了印度各个领域工业能力的巨大差距。

连日来,“贸易赤字”成为印度国内舆论场的热词。印度《电线报》27日报道称,中国再次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国的同时,印度对华贸易赤字也达到了850亿美元。印度总共超过2380亿美元的赤字到底来自哪里?对印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印度该如何应对?引发印度各界密集讨论。

印媒:十年,七次

据印度经济智库全球贸易研究倡议(GTRI)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数据,2023-2024财年,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184亿美元,其中印度进口额增长3.24%,达到1018亿美元。出口额增长8.7%,达到166.7亿美元,贸易逆差扩大到850亿美元。

印度《商业旗帜》26日援引的官方数据显示,2023-2024年,印度与其十大贸易伙伴中的九个出现了贸易逆差,其中包括中国、俄罗斯、新加坡和韩国。印度《电线报》特意提到,虽然印度与中国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但是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也在拉大。

一些印媒认为,从进出口来看,严重的贸易不平衡凸显了印度对中国进口的严重依赖。中国仍主导印度市场,在过去十年,中国曾七次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印度《政治家》网站30日则刊文强调,在得出这些数字对印度经济影响的结论之前,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复杂性至关重要。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贸易逆差可能反映出对未来增长的战略投资。从长远来看,进口资本货物、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制造和出口能力。例如,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子元件、机械和化学品,这些对于印度蓬勃发展的科技和制药行业至关重要。虽然这些赤字表明进口量很大,但它们也凸显了印度经济融入全球供应链,这可以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范围广泛

《印度教徒报》报道称,新德里对中国依赖显著上升的关键行业包括电子、电信和电气、机械、化学品和医药、钢铁和贱金属产品、塑料、纺织品和服装、汽车、医疗、纸张、玻璃、船舶、飞机和其他类别。

根据GTRI的报告显示,2023-2024年,印度商品进口总额为6772亿美元,其中1018亿美元来自中国。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期间,印度电子、电信和电气产品领域的进口额最高,为678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了261亿美元。在机械领域,印度从中国进口额为190亿美元,占印度该领域进口额的39.6%。

该报告还称,印度同期的化学药品29.2%进口自中国。塑料及其相关物品的进口总额为185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占该领域进口总额的25.8%。

GTRI创始人斯里瓦斯塔瓦称,有机化学品、API(活性药物成分)和塑料等中间产品占进口量的37%,表明印度这些行业迫切需要升级。消费品占进口量的12%,而原材料占不到1%。

“总体而言,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范围广泛,从高科技产品到低科技产品,这凸显了印度各个领域工业能力的巨大差距。”报告补充道。

斯里瓦斯塔瓦表示,印度政府和工业界必须评估并重新调整其进口战略,培育更加多样化和有弹性的供应链。这对降低经济风险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减少对单一国家进口的依赖也至关重要。

印度“Tfipost”网站报道称,从进口构成看,印度的依赖并不主要围绕中国的消费品,而是对印度工业和制造业至关重要的中间产品和资本品。中国进口占印度进口总额的15%,其中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占很大一部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宗义在3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从中国进口了很多中间产品,经过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美为主的海外市场,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是出于印度需要,解决了其经济问题,印度在其中也是受益者。因此印度有必要正视逆差的原因,而没有必要“盯着逆差不放”。

此外,他补充说,印度与中国经济结构不同,互补性比较强,“造成贸易逆差是贸易结构决定的。”

“去风险化”将增加风险

印度政府一直寻求减少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尤其是从中国进口的药品。2020年印度发起的生产挂钩激励 (PLI) 计划,挑选重点行业集中打造。印度当地分析机构ChemAnalyst称,印度政府为参与PLI的企业提供高额补贴,旨在促进关键起始原料 (KSM)、药物中间体和活性药物成分 (API) 的国内生产。

《南华早报》称,印度还希望通过签署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与中国“脱钩”,大力激励国内半导体和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的制造能力,但是“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尽管印度极力试图避免,官方数据依然显示其对华贸易逆差仍在扩大。

据美国《外交学人》杂志分析,早在2018 年,中国制造业生产的中间产品价值就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反映了中国广泛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强大的国内供应链。中国在中间产品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即使成品是在其他地方生产的,也几乎肯定包含“中国制造”的零部件。“降低依赖风险的举措误解了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外交学人》评论称,固有的不平衡依赖关系尚未得到纠正,因为当前的去风险努力只会导致供应链更加复杂,从而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