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4年06月21日
陶和瓷的区别,就是大老粗和白富美的区别?
2024-05-31 08:42:14
来源:中华商报
浏览量:633
字体:
点击听新闻

了陶器与瓷器的本质区别,从外观、历史、材质颜色、烧成温度、釉面、硬度、透明度、气孔率与吸水率,到审美风格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最终总结了陶瓷差异的文化意义。

提起陶瓷,很多朋友会说:陶和瓷很容易区别啊,那个长得黑矮矬的就是陶,那个白富美的就是瓷。

从外观上看,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不过,我们今天要更细致地讲一讲它俩到底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它俩岁数差别很大。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足足有两万岁,而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现代意义上的瓷器则要到东汉才产生。

第二,它俩的身体材质、颜色不同,陶器主要用的是含铁量比较高的黏土,瓷器用的是含氧化铝比较高而氧化铁含量比较低的瓷土或者瓷石。这也导致了陶和瓷的胎体颜色不同,陶器一般呈红色、褐色或者灰色,瓷胎则是白色或者灰白色。

第三,陶和瓷都是土和火的艺术,不过,烧陶器800℃就可以了,最高1100℃左右,要烧瓷器,大都要1200℃以上,有的甚至要达到1400℃左右。这温度不同,出品当然也不同。

第四,它俩穿的外衣不同,这个外衣就是光鲜亮丽的“釉”。这个“釉”的主要原料是黏土、石英和长石,经过研磨、调制后上到胚胎表面,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以后就形成了玻璃质的晶体,这就是“釉”。通常,陶器不上釉或者只上低温釉;而瓷器上高温釉,胎和釉紧密而牢固地团结在一起,所以瓷器才会这样的瓷实,而且光鲜亮丽。

第五,它俩的硬度不同。简单来讲,陶器烧成的温度比较低,所以胎体像是骨质疏松一样,硬度也就比较差,有的甚至拿刀就可以划出沟痕。但瓷器的烧成温度很高,胎体结构紧密,所以硬度高,用一般的刀很难划出沟痕。

第六,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便再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比如著名的龙山文化的黑陶,虽然薄得像蛋壳一样,仅有0.5-1毫米,虽然表面乌黑发亮,但还是黑漆漆的不透明。而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第七,总气孔率不同。这个总气孔率指的是一个材料里面气孔的体积跟这个材料的总体积的百分比,是开口气孔率和闭口气孔率之和,所以,总气孔率是陶瓷致密度和烧结度的标志,普通陶器总气孔率在12.5%和38%之间,精制陶器在12%到30%之间,而瓷器只有2%-6%。那我们就知道了,如果是需要透气、呼吸的运用场合,比如种花,陶器就会用得比较多。

第八,吸水率不同。吸水率指的是一个物体浸到水里充分吸水以后,它吸收的水分重量和物体本身重量的比例,这也是陶瓷烧结度和瓷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普通陶器的吸水率都在8%以上,而瓷器只有0-0.5%。

当然,既然密度不同,掂起来的分量感自然也不同,敲起来的声音也不同,另外,更多的不同就体现在审美上面,陶器走的是粗犷、古朴路线,而瓷器走的是优雅、性感路线。

总结一下,陶和瓷虽然有母子关系,但由于资质禀赋差异很大,这瓷器一旦诞生,就注定要震惊世界,并在相当长的历史长河里,成为中国的象征。

北京青年报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

分享到:

【责任编辑:惠小东】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