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医的层次和境界,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哲学,不仅治病防病,更治人助人。中医的四个诊断层次——望、闻、问、切,分别对应神、圣、工、巧的医术水平。
作者:方象
中华医学,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整体系统的生命观,不仅是治病防病的医学,更是治人助人的医学。能否运用中医神奇的诊断方法和独特治病思维,能否秉承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理念,去观察生命、思考问题,诊疗疾病、助人救人,是辨别中华大医医术层次高低的分水岭。
中华大医的诊病层次
我们在影视剧《神医喜来乐》中,曾看到这样的情节:神医喜来乐给宫中娘娘看病,都是隔着蚊帐通过把脉就可以给娘娘诊病处方了。也有不少的历史典故记载了古代名医把脉治病的神奇经历。在许多人的认知里,仅仅用四指把脉诊病就已经很神奇了!但是,这在中医神医、中华大医的群体里,还不够神奇,甚至是最末流的呢。
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难经》中,就曾把医生的诊断水平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就是: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具体地说,就是:
通过眼睛去看病人的面色神色、舌质舌苔、步态神态,就能诊断病情,那就属于神医的层次;
通过闻声音、闻气味的方法就能诊断病情的,那就属于神圣的医生层次;
通过询问病人的情况就可以诊断病情的,那就属于大师级的医生层次;
通过切脉、按压肌肤,就可以诊断病情的,那只是属于掌握了诊病的技巧,算是很聪明的医生层次。
因此,最厉害的医生,就是当患者在他面前一露脸,他瞬间就能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再通过仔细观察思考,就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这样的医生,才是真正的神医!
“望而知之”的神医
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张仲景之所以被后世医家尊称为“医圣”,不仅因他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六经辨证的规范以及临床诊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神奇而高超的诊病能力。
据明朝李濂的《医史.张仲景补传》记载,张仲景有一次见到年轻的侍中王仲宣,一望他面部的气色,就当面直断,并告诉他说:“你到40岁的时候,会得一种病,眉毛和胡须都掉光,半年后必死。你如果能提前服用五石汤,就可以避免了。”当时仲宣才20岁,听到了这样不吉利的话,非常讨厌。尽管张仲景给他开了防灾调运、延年益寿的处方,但是他并没有服用。因为他心里是不相信张仲景的神奇医术的。过了几天,仲宣有一次见到张仲景,就假装服了药,欺骗张仲景说:“我已经喝了你给我开的五石汤了。”张仲景一看他的气色就知道他在撒谎,毫不客气地说:“我看你的气色,根本就不是服药后的反应,哪能如此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你何必欺骗我呢?”仲宣从此就更加讨厌张仲景了。此后过了整整二十年,仲宣果然就患了重病,眉毛胡须全脱落,大概又过了187天就死亡了。当时人们都赞誉张仲景的医术,真的是比扁鹊、仓公的医术都要高明。
高层次的大医诊病,都可以根据生物全息理论,以及基于天人相应、天人同构原理,结合中医的舌诊、眼诊、手诊、面诊、脐诊、掌纹、穴位反射区等方法,仅仅通过望诊的方法就能“一眼看透”病情。这样的案例在中医临床上,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去年夏天有客户邀约我到成都给一位清华硕士毕业的女老板看风水,看了其八字命格中有寅申相冲,这种八字很容易罹患胆囊疾病。为了提高八字命理诊断的准确性,我就让她伸出舌头,一看她的舌体右侧边缘有黯黑色的瘀点瘀斑。这个位置是反映胆区病变的,我就肯定地说:“你应该有胆结石。”她当时就觉得很神奇,立马反馈说:“我上个月才做了B超,确实有胆囊结石。中医真是太神奇了!”
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彭静山教授通过观察人的眼睛,温州脐针高手齐永教授只需观察人的脐部变化就可以诊断、治疗全身性疾病,更是神乎其神!
中华大医的行医层次
当今临床医生的使命,就是解除病人身上的病痛,帮助病人解除因为功能失调和器官功能残缺而导致的炎症、出血、水肿、肿瘤、血管堵塞,以及免疫力底下等病变。解除机体痛苦,消除临床症状,恢复脏器功能,是医生的重要目标。然而,在中华大医的视野里,仅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唐代大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诊候》里曾经对医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标准: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最上乘的中华大医,那是深谙中医阴阳五行之学,扶正祛邪之道,关系调和艺术,用药如用兵之战略,去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赈济百姓的圣手。如长沙太守张仲景,山中宰相陶弘景、三国名医华佗、明代大医张景岳等人,都属于既会治病,又会治国的大医巨匠。他们“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精通天人之学,兼通易医之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地人伦,一通百通,为官行医,名不虚传,受人景仰。
其次,也能精通内经之学,探索天地之道,运用经气疏通之理,脏腑调理之法,去解除病人身心之痛,调节患者命运之苦,以关怀生命,救济苍生为念,以人为本,以仁为志,“法则天地,合以天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去治病救人,让人的命运更加健康、更加吉祥的医学大家。
再次的医生,注意力重点放在病人的身上,能掌握医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精准精到,处方用药、针灸刮痧技艺高超,效如桴鼓,学验俱丰,常常被百姓誉为“神医、名医”,就像扁鹊的美名一样。但是,在中华大医的眼里,这还不属于最高明的医生。
清朝名医程秀轩在他著述的《医述》中曾经转述孙思邈《干金方》的名言:“古之医者……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
真正的中华大医,不是等患者已经得了重病再去抢救,尽管能够起死回生,那也是下医的层次。他们深知天地阴阳之道,命运盛衰规律,疾患传变与死生周期。对将来发生的疾病,能够提前预防,及早干预,防患于未然。比如,依据八字命理学理论,可以诊断患者的先天易病体质,预测将来易患疾病,在风险高的流年提前用药,提前干预,提前调节脏腑气血和生命体内的运气状态,就属于“治未病”的上医层次。
中等层次的医生,懂得疾病的病邪传变走势和五脏传变规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懂得温病学“卫、气、营、血”的病邪层次传变规律,病在卫分就提前用气分药及早清除热邪,病在营分就提前用血分药截断热邪入血的去路。及时对病邪“围追堵截”、“斩草除根”,毕其功于一役,除其邪于萌芽,治其病于皮毛。
在《黄帝内经》中,也论述了上工和下工的区别,“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如果疾病已经形成,造成病人痛苦,病入膏肓,危及生命了,再去用尽一切办法去抢救治疗,即使水平再高超,那也属于“下工”,也就是下等医生的职责范畴了。
中华大医的行医目标和修为境界,不仅局限于去除病痛,更在于对患者的生命关怀,运用医学大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去助人爱人。如此,就可以如医圣张仲景所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这样,就不仅是治疗躯体之病痛,还可以解除贫困之苦,命运低贱之难,运气困顿之逆,进而能“爱人知人”,退而能“爱身知己”,养护生命,保全命运的顺遂,到了这种境界,那就是真正的“中医”了。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