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5年01月22日
中华大医的思维格局与知识结构
2024-01-04 09:46:28
来源:中华商报
浏览量:1138
字体:
点击听新闻

当前中医临床存在偏离传统理念、过度依赖西医模式的问题,导致临床效果不佳。要振兴中医,需重视整体生命观,恢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诊疗方法,并拓宽医学知识结构,以《黄帝内经》等经典为基,融合易经、风水等传统知识,培养具有大视野、大仁心的大医,以提升中医疗效和竞争力。

作者:方象

中华医学,生命认知独具思维,理论体系恢弘完备,临床经验丰富神奇。

中华大医,秉承中医理念,传承中医精华,年有创新,代有升华,名医层出不穷,名著汗牛充栋。为中华民族兴盛繁衍,为炎黄子孙生命健康,医世医国医人,立德立功立言。时至今日,中华医学已走出国门,传遍世界。但是,当今存于世的中华大医日渐稀少,能比肩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之大医大德者更是寥若晨星。其中原因何在?如何扭转中医疗效不彰之局面?

中医式微之危局现状及原因解析

 观之当今中医临床,许多医生虽挂中医之名,身坐名医大堂,却偏离中医整体生命观、辨证医学观之大道,以尊西医分析为荣,囿于循证医学之圭臬,执着微观病变之细节,甚者“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凡遇胃炎患者,动辄用黄连、连翘清热消炎,陈皮、半夏理气除胀,山楂、神曲化积消食。眼睛盯着细菌病毒,思路局限实体病变。西医检查项目繁多,处方用药漫无章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久久不见病情好转,反而愈发严重,苦寒伤胃气,误治伤正气。结果是病家痛苦,医家发财。殊不知长期胃炎不愈,也许是先天八字命格寒气深藏,五行不和气郁不通,加之素好贪凉饮冷的饮食生活习惯,久则脾胃气虚,阳气不振导致!倘能幸遇名医大医,用黄芪建中汤健脾益气,振奋中阳,十天半月便可疗愈。

当今医者,治病不尊古训根本,用药不守炮制规范者众多,患者病情愈发严重痛苦不堪,甚至人财两空的病例屡见不鲜。患者对中医疗效颇有微词,医者对中医医术失去自信。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第一竞争力,是中医立功立世的硬道理。中医行业式微、临床疗效不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医者诊病的思路出了问题,治病的理念偏了航向。

尤其是中医行业在“中医现代化、临床西医化”的旗帜之下,临床分科越来越细,检查指标越来越多。微观解析成为时尚,循证医学成为标杆。医院里面有分科,专科之中分专病,专病之术配专方,专方之用有专法。一个专方治百病,一个疗法用到底。诊病不分五运六气、体质盛衰、地理燥湿,治病不顾寒热虚实、理法方药、时辰良机。知识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精,视野越来越小,思维越来越僵。洞察生命格局之思维框架和诊疗生命健康之格局方法相互背离,越来越远,中医疗效自然也会越来越差,在西医日新月异的现代高新技术方面相形见绌,狼狈不堪。

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中医是医学大道,是生命健康哲学,是命运健康发展的养生文化。研习中医,成为大医,必须有中医之人天宏观格局、系统整体观念、动态变易思维、中和融通大法,而不能拘泥在极其微观的思路上偏执,细微指标的量变上纠缠。

 《黄帝内经》的生命观和中华大医的思维格局

中医的生命观与养生观,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和临床诊治原则,都肇始于《黄帝内经》,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黄帝内经》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的生命禀赋天地之气而生,在宇宙时空和大自然中,在天地自然的“气交”之中,阴阳五行之气的互依互存与相生相克,交通冲突与相互转化中,相继出现孕育、生长、壮大、衰老和病亡的生命周期变化,健康状态更替。

人体生命的生理和病理、心理和行为,都依循春夏秋冬四时和木火土金水五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生克制化及其周期变化规律而表现出相应的健康与疾病状态。因此,中医的养生摄生也要从天地运气变化及生命体内气化状态关系的宏大视野,从人体生命与天地自然适应性的宇宙观维度上来实现生命的健康生存与命运的健康发展目标。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研究医学之道的,思维要兼容,思路要开阔,知识要跨界,必须上知天文星象,下知地理气象,中知人事人文,他的学术见解,临床经验才能经得起长期的疗效验证,他的生命才能健康长久。就是这个道理。

《易经》的太极生命观,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影响生命健康的因素,不仅有微观上的病毒细菌、细胞基因,更有宏观上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地理环境上的风雨雾霾,还有宇观上的星辰日月。既要探究微观之细节变异,更要纵览宏观之系统辐射。当然,还有渺观上的看不见、道不明,尚没有发现、无法诠释的玄妙病因。这就是“大道”的力量,魔幻的“道”的影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棘手的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怪病,都不能仅从几个简单的化验指标异常,某个生理系统病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置疾病。

正因为影响人体生命疾病与健康的因素,千丝万缕,千变万化,既有内在的关系失和与病邪作祟,又有外在的生态变异和环境影响,还有体质禀赋、天文星象、流年运气、风水格局的异常,这就需要从更宏大、更高、更深层次上去分析病因,解析病理,从整体上去诊察疾病证候,从系统上去把脉气血状态,从易理上思考气血流注,从宇观上推论生命周期。研究生命健康和命运健康,医者应当秉承“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思路方法,既能精细精妙至微,又能宏大宏观无边,从易经命理、风水地理等维度去辨证思考,调和人天关系,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运气状态,才能臻达健康欣和的生命境界。

因此,中华大医之修为,中医高手之临床,必然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必须着眼大生命、大健康,更需胸怀大仁心、大医学。如此,方为中华之大医,旷世之名医。

 中华大医的知识结构与习医境界

许多医者之所以思路打不开,紧盯局部细节和某个指标来处方用药而临床疗效欠佳,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知识结构的狭窄和欠缺,理论框架的畸形和残缺。

唐代医学大家、药王孙思邈在其毕生巨著《千金要方》中,对“中华大医”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从上面一段文字,就可以明白在大医孙思邈的医学框架内,若立志成为大医,那可不是只读一下《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著作就OK了,也不是再读几本本草著作、名医经方就满足了。还必须钻研命理学、相学、卦爻占卜,精通易经易理和大六壬等象数技艺。这样还不够,尚需涉猎四书五经、三史文献、老庄哲学、七曜天文等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如此,才能称得上完善了中华大医的知识结构。

再反问一下今世医者,又有多少人在潜心治学经方,精心研习玄学,倾心研读经典呢?

《黄帝内经》明确告知我们:“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懂五运六气、日月星象、人文习俗、体质禀赋,不懂术数玄学,不通运气变化,不能预测病变周期,是没有资格作为大医,也没有实力成为上工去治疗未病的。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