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凡教授认为贸易摩擦今后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他相信全球化进程还会继续往前走,但会呈现出和之前不一样的特征。
(编者按)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和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近日合办了第181期上海发展沙龙,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先生在沙龙上作了题为“‘新华盛顿共识’与全球化的未来”的演讲。他介绍了沙利文所谓“新华盛顿共识”的背景,回顾了自由贸易的历史演变过程。他认为贸易摩擦今后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他相信全球化进程还会继续往前走,但会呈现出和之前不一样的特征。以下摘编演讲的精彩内容。
“新华盛顿共识”的内容和背景
原来的“华盛顿共识”是1989年提出的,是一整套给发展中国家的建议,告诉发展中国家做哪些改革可以使其经济发展起来。今年4月份在布鲁金斯学会演讲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提出了所谓的“新华盛顿共识”,总结起来是4个挑战、5个对策。他对美国之前推行的政策,特别是里根以来的自由主义政策提出了很多批评。他认为这造成了4个问题,第一是产业空心化,特别是制造业大量的流失;第二是地缘政治和安全竞争的新环境,主要就是中国的挑战;第三是气候危机加速;第四是国内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造成了很多矛盾冲突,甚至对美国的民主体制产生了侵蚀。
针对这些挑战,他提出5个对策。第一是产业政策;第二是结盟、友岸外包,或者叫盟邦外包;第三是签新贸易协定,这些新协定往往并不包括自由贸易条款,而是侧重供应链合作、劳工和环境标准等;第四是向新兴经济体融资与基础设施建设,这是针对“一带一路”的;第五是“小院高墙”的出口管制。
同时,美国高官又提出“拜登经济学”,主要的主张是:第一,通过灵活的公共投资来加强美国的实力,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和引导关键产业的投资。第二,给工人教育、赋能,包括支持工会,这段时间美国工人罢工,总统也都表示支持。第三是促进竞争,反垄断。除了这三点,“拜登经济学”在强调加强公共投资的同时,由于赤字不能扩大,所以提出要向富人收税。
“新华盛顿共识”是对外的经贸政策,“拜登经济学”是对内的政策,两者交叉重合的点是产业政策,体现在对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的一系列法案中。
全球价值链形态的演变
在全球价值链的演变中,“区域化”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亚洲价值链,2000年左右还是中国和日本双中心,以后日益显现为单中心。世界日益分化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价值链,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价值链,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价值链。但三大价值链之间还是有复杂的联系的。
全球价值链演变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很多人还认为存在一个“短链化”的趋势。确实,在当前世界各国强调供应链安全和韧性的情况下,确实出现了伴随着“近岸外包”的“短链化”现象。这会是一个长期趋势吗?余心玎和魏尚进在去年完成的一篇亚洲开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出,在2007年到2019年这段时间里,亚洲价值链的变化形式跟欧美不一样,亚洲价值链长度指标在过去10来年是下降的,确实体现了近岸化、短链化,而欧洲价值链和美洲价值链是相反的,是拉长的。因为影响贸易流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双方的GDP。
就算中国现在的GDP增长速度有比较大的下滑,但是当今世界上GDP增速最快的区域仍然是中国、印度、东盟这个区域。一个区域的GDP在全球的占比越大,其供应能力相对越大,市场相对越大,它跟贸易对象的贸易就会越多。所以对亚洲来讲,平均的链条距离是越来越短的,因为增长最大的一块市场就在周边。但是对美国和对欧盟来讲,卖的和买的链条都是变长的,因为它有越来越多的贸易需要在区域外特别是和亚洲进行。
目前欧美在讨论“去风险”的问题。如果“去风险”希望最终体现在其对亚洲制造业中心国家贸易依存度的下降,恐怕将会导致成本很高,而且难以如愿,因为这是和长期趋势相背离的。
影响贸易流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体量
在美国的贸易伙伴中,以进出口合计统计,从1999年到2022年,占美国对外贸易的比例上升超过1%的只有4个国家,一个是中国,大概上升6%;另外三个都是上升1%多一点,分别是印度、越南、墨西哥。拉开20年的时间来看,中国在美国贸易伙伴中占比幅度上升非常大,即使在2017年之后有一个明显下降,目前仍然比上世纪末上升了6个百分点。各国跟美国贸易占比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最主要的还是要看经济体量。中国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我们还处于一个追赶的状态,那么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尽管在安全逻辑上受到干预政策影响可能在一段时期下降,但在经济逻辑上从长期趋势上还是会上升。
不过,中国自身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是下降的,而且还会下降。我们的出口除以GDP的比例相对2006年的高点已经降了一半了,今后还会降。美国是第一大经济体,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美国的贸易依存度比中国还要低。经济规模越大的时候,国内大循环日益成为主体,贸易依存度会下降,这不是我们主动去降,它是一个客观现象客观规律。但是我们的海外利益会日益增加,外贸外资的绝对规模仍然会上升,我们对外投资,以及吸引外资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的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主导的。世贸组织的成立、全球贸易的增长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都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过去的全球化也存在各种问题。目前,美国已经不再愿意继续担当贸易自由化的旗手,但全球化还会以一些新的形态继续往前发展。例如,服务贸易特别是跨境服务贸易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全球化进程的困难和未来
美国教授丹尼·罗德里克提出全球经济“不可能三角”理论,就是一国政府只能在经济全球化、政策主权和民主政体三者之中任选两个,而无法做到三个同时高标准实现。但是,有的情况下把标准降一点,给一些例外,而是可能做到三者兼容的。所以说,今后的全球化发展,既要讲国际经贸规则的统一性,也要讲包容性。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中国有中国的困难,其他国家有其他国家的困难,我们也应该理解其他国家的一些困难,包括产业空心化。整个北美地区,如果制造业完全空了的话,并不见得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有好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各个国家应该相互配合。在全球规则的制定上,我们希望所有制中性,希望有包容性,对国有企业能够有一定的包容性,人家也希望有一定的包容性,在他最困难的一些地方也希望有一些政策灵活空间。与此同时,也要讲竞争中性,讲竞争规则的统一性,国有企业不应因为与政府的联系而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这些方面我觉得都是可以互相协商谈判解决的。
贸易战、贸易摩擦今后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打到一定时候,大家觉得还是谈比打好,那么又会谈规则的。推动全球化前进的科技和经济动力仍然在,我相信全球化的进程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还会要继续往前走。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