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认为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西安是汉唐古都,是一个商业极其发达的大城市。运往西方的丝绸大都从这里运出。但是,西安的丝绸是从哪儿来的呢?这里应该还有一条内地的丝绸之路,是向西安提供丝绸的。我以为西安的丝绸主要就是由旬阳来的。
段宝林 沈普芳
一般人都认为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西安是汉唐古都,是一个商业极其发达的大城市。运往西方的丝绸大都从这里运出。
但是,西安的丝绸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里应该还有一条内地的丝绸之路,是向西安提供丝绸的。
我以为西安的丝绸主要就是由旬阳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有事实根据的。一方面,旬阳的水土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合蚕桑业的发展,是古代北方的一个丝绸生产基地。
旬阳地处“秦头楚尾”,“扼雍州、梁州、荆州三州之要,而当秦楚蜀三地之冲。”(光绪29年《洵阳县志》卷一)早在5000年前到3000年前,旬阳已经有人居住,在火车站到旬河之间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附近的汉江畔还有“禹穴”,《禹贡》记曰:
“华阳黑水惟梁州,蜀山氏蚕丛之国。”
据各种《洵阳县志》记载:旬阳在夏代属于梁州的蜀山氏蚕丛之国。蚕丛氏是从事蚕桑生产的。可见,早在夏代,旬阳已经有了蚕桑业的丝绸生产。
旬阳在夏商时代仍属于古梁州的庸国,属上庸。
到周代则属楚,周匡王二年(前611年)楚灭庸,属楚之荆州。地名郇阳,现存战国时之石头城墙,可见当时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居民点,可以说是一个“方国”——郇国。所以有“郇国公”的封号。
据2019年11月26日《湛江科技报》《新老年周刊·金色记忆》讲扬州狮子头时说,狮子头原来叫“大斩肉”,南北朝的《食经》叫它“跳丸炙”。到唐代郇国公韦陟爱吃这个大肉圆子,并且以它宴客,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狮子头。
可见这“郇国公”韦陟是一个重要人物,郇国也是一个重要的地方。
这上古时代的郇国,就是现在的旬阳。
旬阳因旬水而得名,与旬水关系密切。据《陕西省志》:“旬水北出旬山,···南流入汉水,长八百里,环绕县城之东、西、北等三面。”
秦灭楚,郇阳属秦之汉中郡,有水陆通商的关口,秦代设郇关。
汉代郇阳开始设县,设有关口、栈道。还是交通要道。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郇阳并入西城(今安康),属汉中郡。
晋代复郇阳县,并置兴晋县。西魏设郇阳郡。
梁代改巴州(魏兴)为洵州,始设洵阳县。
从此郇阳改为洵阳——直到1964年,因洵阳的“洵”比较生僻难认,才去掉三点水,改为旬阳。
宋南渡时,商、钧、襄、房均没于金,惟金州独存。就是因为这里地处山区,有重关叠险,现在仍有古垒井灶的遗迹。
这里的蚕桑丝绸生产有悠久的历史。从蚕丛氏算起已有几千年了。后来当然是沿袭未断的。虽史料不多却仍然不绝于书。
《梁书·寇儁传》:记寇儁在梁州做刺史时“令郡县立庠序,劝耕桑。”
乾隆时代的《洵阳县志》卷七“人物”的最后,记有乾溪铺一位守寡的钱氏,靠“纺织度日,年七七而终。”可见当地的丝绸纺织业,是可以养活77岁的老人的。
同治年间《洵阳县志》记乾隆十三年宛平人刘淇为县令,“以劝礼让,又教人养山蚕于黄乎岭以兴丝织。”
光绪29年(1903)《洵阳县志》卷五“赋役”记明代万历十年洵阳的蚕桑赋税情况,计有:
“桑六百七十九株,科丝二十一斤一十三两五钱,折绢一十八匹一丈二尺七寸五分;每匹价银七钱,共银一十二两八钱九分;本司广积库纳。”
这里还有因为“义感苞桑”而建起来的祠庙。这些祠庙所祭祀的神灵当然也是蚕桑丝绸之神了。(见光绪29年洵阳县志“山川”)
可见,古代旬阳就是重要的北方丝绸蚕桑的生产基地。
旬阳地区如今还是北方蚕桑生产基地。现在全国有两个蚕桑研究所(研究中心),一个在浙江湖州,一个就在安康。据他们研究的结果,这里的蚕桑质量比南方好——一个蚕茧的蚕丝有1200多米长,比南方长400多米。所以,这里出产的“红梅牌”生丝,质量很好,是国际上的免检产品。
另一方面,旬阳也是汉江上河与下河的交点,而上河较浅,不适合通航。所以旬阳就成了由水路转换为陆路的一个转运码头——陆路运输的起点。
我们知道:古代交通主要靠水运。水运的成本比陆路运输要低很多。只要是有水路的地方,一般都用水运。实在没有江河湖泊的地方,才用陆运。从西安开始的丝绸之路就是陆路为主,开始都是陆路。后来才有了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这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从西安的地理位置来看,离它最近的运输水道就是汉江。
南方的丝绸往往经由汉江运到达旬阳。
旬阳是汉江和旬河交汇之处。从汉江运来的货物,从这里上岸,转由陆路运往西安。所以这实际上是一条古代内地的丝绸之路。
唐武德元年(618年)洵阳县改为洵阳郡。这是经济发达的结果。洵阳作为交通要道在唐代经济已经大大地发展了。于是一个县变成了三个县——洵阳、洵城、驴川,所以才升格为郡。7年后归入金州郡(今安康),有洵阳县、淯阳县(即驴川,今闾河镇)。
据《唐书·地理志》:“淯阳为上县,洵阳为中下县。”两千户以上为上县;千户以上为中县;500户以上为中下县;五百户以下为下县。
于此可见,当时淯阳县有人口两千户以上,以五口之家算,人口已经超过万人。
洵阳县人口五百户以上,千户以下,也有四五千人。
淯阳在蜀和古镇,也就是闾河(吕河)。在清代这里修建了石头的碉堡。当时的兴安府知府周光裕在《洵阳县创修蜀和石堡记》一文中写了这里是交通要道,十分繁忙:
“洵阳南临汉水,北达长安之库谷,风帆霜降,阜通交错,贸迁有无者。”
2019年12月,我们在蜀河古镇调查时还听到一位原住民老太太说:“以前,河边的这条大街就是一个钱窝窝。”
知县严如翌《洵州竹枝词》也描写了长安道上商旅的热闹情况:
构园铺里新攘草,趁谷寒天雪水道;
字号家家贩山货,穣庄如雪长安道。
这长安道还不止一条:
一条是“由县治北小路,翻越秦岭,到西安,720里”;
另一条是“沿汉水达兴安府120里,再由兴安汉中站路至省城1710里。水陆俱通。···闾河铺闾水滨,由此达汉江,舟楫如林。”(《洵阳县乡土志》卷三)
又据光绪29年(1903)《洵阳县志》:
“由镇安县小路至省九百一十里。”(山川)
洵阳县旬河入汉江处有两河关,是一个重要的通商关口。清代湖北宜黄人吴六鳌有诗《过两河关》写这里“桑丝马迹”的情况:
“万壑本流气未纡,天河几度缫云车;
中分二分来秦岭,同注汉江趋尾闾。
羽客龙潭传祷雨,桑丝马迹考悬书,
太平关隘浑无险,唯有耕樵趁市墟。
这里的水陆交通十分繁忙,在县城南边的汉江上有“县南渡”,此渡口有三艘官船来往;在县西有“县西渡”更有官船四艘。可见过江商旅人众之多。
旬阳确为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
在现代,旬阳的这种地理特点仍然如此:
旬阳地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交汇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襄渝、西(安)康铁路及316国道、102省道在旬阳交汇,境内铁路128公里,设站14个,基本实现乡乡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的“三通”目标。随着西安-安康高速公路的通车,十堰—天水高速公路、西康铁路复线及襄渝铁路复线的开工建设,汉江四级航线的开通,旬阳就更成为陕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这就说明,旬阳与西安的交通从古至今都是非常通顺的。
这就是一条“长安道”——向西安运输丝绸的重要通道——一条内地的丝绸之路。这样,旬阳实际上就成了这条丝绸之路的起点。
这条内地的丝绸之路直达西安,当然也可以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最初起点。
不过,我们的这个意见,还需要进行许许多多的实地的调查和论证,因此,我们建议成立一个课题组,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课题组可以由旬阳和外地的专家和有关部门共同组成。这样才能够得到许许多多有关这个问题的事实资料,这对旬阳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对整个丝绸之路和蚕桑史的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
段宝林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教授
沈普芳 中华商报副社长
2019年12月29日
北京大学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