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12月2日),美国通过史上最大规模减税案,将把企业所得税从35%降低到20%,个人所得税标准扣除额也大幅提高一倍。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其每一个重大经济举措都将影响到全球,诚如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次日(12月3日)指出,美国税改的外溢性影响确实不可忽视。
上周六(12月2日),美国通过史上最大规模减税案,将把企业所得税从35%降低到20%,个人所得税标准扣除额也大幅提高一倍。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其每一个重大经济举措都将影响到全球,诚如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次日(12月3日)指出,美国税改的外溢性影响确实不可忽视。
美国税改对中国将有三个方面的影响,资金流入中国减少和流出增加、人民币及其资产面临贬值压力以及中国税制改革有被倒逼的危险。然而,对以上的这些方面,迄今未见事实支持的具体分析,倒有阴谋论者将美国为自己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举措看成是其针对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税收战”。八卦文章哗众取宠,行文随意误导读者。为此,笔者尝试对一些关键性的误区予以澄清。
1)美国税改不会根本性转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上图:全球FDI增长趋势图。来源: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
美国的税改将增强其竞争力,当然也会负面冲击其他国家,特别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考量其对华影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外国投资会不会从中国流向美国。
根据今年2月出版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年度《世界投资报告》,2016年,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接受国,外资流入约为3850亿美元。其次是英国,外资流入为1790亿美元。中国保持在第3位,外资流入1390亿美元。去年,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商品价格下跌对流入发展中经济体的FDI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流入量总体下降了20%,约为6,000亿美元。
然而,报告指出,在全球特别是亚洲FDI流入量大幅下降情况下,2016年中国利用外资却保持了稳定增长,较上年增加2.3%,1390亿美元的总量也创造了历史新高。同时,中国利用外资的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有所提高。流入服务业特别是高附加值服务业(如研发)以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外资继续增长,外资持续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高附加值领域倾斜,并继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
报告指出,随着中国外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出台,中国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将进一步拓宽。这将为外资流入注入新的动力。为此,联合国的这个报告总结:”中国仍将是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2017年吸引外资将继续保持在高水平。”
中国从近40年前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资的吸引力逐步增强,特别是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更是经久不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GDP增长从本世纪最初七年的年平均10%以上,下降为不足7%,但中国以2016年GDP总量达74万亿人民币的基数,加上其仍在6%以上的增长率,今后依然足以创造出巨大的商业盈利空间。
此外,中国近年来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包括上个月特朗普访华时宣布的对外国投资者全面放开投资证券、银行、保险等领域的投资比例等。所以,即使美国税改后其他国家的FDI向其回流,首当其冲的一定不会是中国。只要中国自己的政策不出大错,今后几年,中国吸引外资的势头不会因为一些非本国的负面因素而突然扭转。
2)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有升有降,资金流出将有限
(上图:2016年年中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走势图。来源:新浪外汇)
据国内外投资银行分析认为,美国的税改将推升美元的汇率,中国的应对方式要么减税,要么货币贬值,两者比较而言,贬值比跟进减税要更温和,可能性要更大一些,所以短期内(1-3年),人民币贬值是中国比较大规模减税更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
德意志银行的最新评估指出,人民币可能会出现新一波的贬值,需要贬值1.8%到6.3%以抵消美国税改的影响。以12月2日当天人民币兑美元6.6的汇率计算,人民币最多将贬值到7左右。申万宏源宏观团队认为,美国税改间接导致人民币汇率承压,预计明年人民币汇率将在6.5-6.9区间内波动。而荷兰银行则认为人民币会“温和”贬值。
基于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汇率的贬值仍将是有限的,不会对中国的市场和人民币计价的资产造成重大冲击。此前2016年全年,人民币贬值6.5%,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接近当年底,人民币兑美元的价值达到近年来的最低点6.98,已经接近7的水平。今年以来,人民币又大幅反弹,于2017年9月上旬创下6.44的近期高点,比去年的低点升值7.5%。
由此可见,在中国人民银行推动汇率市场化、并且央行现在已经基本退出干预日常外汇交易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双向波动已经具备了抗击投资银行预计的美国减税对人民币估值造成的冲击。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资产波动也将仍以国内因素为主导,房产价格继续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小幅下行,股票市场则因过去近2年的调整基本已经到位、中国经济企稳、加上投资者人气逐步回暖等因素而呈慢牛趋势。
即使没有美国税改,近年来关于中国资本外流的议论也不在少数。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绕过市场突然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贬值1.9%。这项激进举措导致中国汇率此后一直处于较大的贬值压力之下,直到今年5月份才有实质性人气好转。为挽回人民币的信誉,央行被迫大规模干预市场以稳定汇率,导致辛苦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中数千亿美元付之东流。外管局的年度国际收支表显示,2016年中国资本净外流达到4903亿美元,成为各种流言蜚语的主要源头。
然而截止今年10月,中国外储已经连续9个月增长,所谓中国资金大规模外逃的忧虑也已不攻自破。展望美国税改之后,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加上每年数万亿元人民币的巨额外贸顺差,基本可以抵挡人民币有限贬值导致的资金外流压力。中国整体跨境资金的流动,即使不能重返净流入,潜在的净流出比较中国经济的规模,也将是有限的。
3)中国税制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上图:一些经济学家一直以来敦促中国减税以缓冲经济增长的减速)
长年以来,中国税收负担究竟有多重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税负高于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显然是不合常情的,因此减税在中国势在必行,且也已在结构性地进行中。如果美国此次减税倒逼中国进一步加快其税制改革,对中国中小企业、中下阶层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本月新任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的任泽平今年3月份在他的研究报告《中美税负大PK》中称,中国广义财政收入口径税负高于美国,非税收入更高。广义财政收入口径下2015年中国的“宏观税负”为29.33%,如果考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则为34.30%,远高于美国的26.36%。此外,近年来中国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的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逐渐上涨,2016年达到18.30%。美国联邦非税收入在美国联邦财政收入占比较低,不足5%。
报告指出,中美税负对比的启示是,中国“减税势在必行,减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好消息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修订《企业所得税法》并扩大税收优惠政策。同时积极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全面推行营改增,积极推动减税降费。”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韦森在其作品《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中认为,中国税收水平已经处在经济学上的“拉弗曲线”的拐点上了,即中国的税率已经超过合理的限度,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结果导致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韦森指出,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宏观政策就是减税富民,减轻企业负担。中国政府有减税空间,考虑到中国企业税负之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应该总量减税,而不是结构性减税。宏观政策的第一要务是救企业。“只有减税,才能增税。通过减税,企业开始恢复运作雇人了,经济繁荣了,税收收入才会上升。”“当然,这几年政府在减税、免税,尤其是在出口退税方面所做的力度还是蛮大的。”
4)美国税改是解决国内问题,并非针对中国的阴谋
(上图:美国减税意在刺激本国失去动力的经济)
美国联邦参议院周六以51:49的票数,通过了划时代的税务改革法案。而众议院也已于上个月通过了他们版本的税改法案。接下来,参众两院只需将两个税改版本统一,确定最终版本并交总统签署,新税法即可生效。
税改是特朗普实践他在2016年竞选美国总统时的一个承诺,也是他上任的第一年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整个税改涉及的税金接近1.5万亿美元,其中企业税率的下降将确定一个不晚于2019年的时间实施,并持续到2026年,而每个美国家庭平均可受惠至少4000美元。
美国国会从上世纪80年代共和党总统里根时代以来,就再没有彻底修订过税法,因此特朗普税改将是美国30多年来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税制改革。这个税改方案将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工作机会,原则上意在使全体美国国民受惠。
美国友人在与笔者讨论此方案时认为,美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困难加剧,包括收入不平等创下历史新高,制造业乃至整体生产力增长乏力,基础设施陈旧却久久无力翻新等方面,因此急需新的刺激措施重振经济。美国此次减税意在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并非针对他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月发布的报告《美国税改法案:内容与影响》也指出,税改的目的主要是提升美国的竞争力。
有鉴于此,特朗普今年1月上任以来,一直将税改计划看作美国当局的首要任务。此前他推出的新政措施在国会可说是屡战屡败,而现在他却能在关键的税改法案上胜券在握,表明了美国政界对税改的必要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共识。
税改法案通过后,特朗普于当天发布推文,再次明确税改目标针对美国国内。他说这次税改是美国几十年不遇的一个机会,完成后美国经济将以罕见水平增长。他认为税改将再创美国中产阶级奇迹、惠及中小企业,使美国再度“旭日东升”。而实际上,法案的通过有共和党在此次党派之争中占据了上风的一面,也有包括部分经济学家等的一些群体的质疑,但这些内容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