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社论】今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周年,根据中国入世时签订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十五条规定,自中国正式“入世”满15年之日(2016年12月11日)起,其他成员方都不能在对华反倾销、反补贴案中继续采用“替代国”之类做法,而是只能采用受调查产业的中国价格或成本。这意味着,中国将自动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是世贸组织所有成员都应遵守的国际条约义务,不取决于任何成
【本报社论】今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周年,根据中国入世时签订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十五条规定,自中国正式“入世”满15年之日(2016年12月11日)起,其他成员方都不能在对华反倾销、反补贴案中继续采用“替代国”之类做法,而是只能采用受调查产业的中国价格或成本。这意味着,中国将自动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是世贸组织所有成员都应遵守的国际条约义务,不取决于任何成员的国内标准。因此,无论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美等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都有履行《议定书》第15条的法律义务,无法回避和推卸。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疲弱、就业增长不力、欧美大选引发的政治动荡加重了贸易保护的情绪,欧美官员及部分商业团体屡次发声反对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希望藉此继续对中国部分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最近,日本和印度也追随欧美,加入反对阵营。
世界贸易组织的“全球贸易预警”(Global Trade Alert)数据显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2015年达到纪录高位,与贸易自由化措施之比为三比一。2015年各国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数量较上一年增加50%;从2010年起,各国每年1至4月间仅出台50至100个贸易限制措施,但2016年1至4月间,各国已出台150个限制措施,凸显贸易形势更加严峻。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贸易救济措施直接针对中国。数据显示,2001至2015年,中国出口从2661亿美元上升至22765.7亿美元,增长756%,年均增长16.6%。中国商品出口占世界的比重从4.3%提升至13.8%,中国商品进口占世界的比重从3.8%上升至10.1%。中国对外资的开放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制造业和大部分服务业,其中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50%。
去年以来,中国与欧美因中国钢铁产品出口的贸易摩擦加剧。中国钢材出口从2009年的2400多万吨,升至2015年的1.12亿吨,急增近4倍,被指是低价倾销,导致欧美国家钢铁业大裁员。今年前8个月,中国商品遭各国反倾销调查多达85宗,其中35宗涉及钢铁产品,调查数量最多的就是美国,多达18宗。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正在延伸到投资领域,中国企业通过市场行为参与发达经济体的并购活动,当前屡遭非市场因素阻挠。
尽管中国成为贸易保护的“受害者”,却没有放慢推进全球化、贸易便利化的步伐。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市场准入,履行加入WTO的关税减让承诺,开放型经济从“多边开放”和“双边开放”转向“单边开放”,中国经济在加入WTO以来的15年里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是中国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结果,中国的发展速度与成就大大超出了一些国家的预期:中国不仅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体,而且是继美国之后将经济规模做到10万亿美元的超级经济体,并开始积极参与重构全球价值链,中国积极参与的自贸区建设更成为许多国家的期待。
美国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的态度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深刻影响,因为反倾销的出现就是为了保护本国受到进口冲击的产业和劳工就业。欧盟内部则存在一种担忧: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将失去反倾销的“筹码”。比如,欧盟一些官员就认为,如果承认了中国市场经地位,欧洲可能因此失去35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如今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认可中国也将给欧洲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便利条件。退一步说,即便承认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美国家仍可以根据世贸组织规则进行正常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只不过在取证和确定倾销成本时操作更为复杂,反倾销税可能较低。
由此看来,非市场经济地位俨然成为是欧美打压中国的政治工具。然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便利化是历史大势,公平自由的贸易环境有助于全球价值链延伸,从而为企业找到最高效的生产地。可以预料,尽管反对杂音充斥在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道路上,且反对声已不再是市场规则范畴,更多带有政治倾向,中国虽然会经历一些曲折,但最终会获得该待遇。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