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晚,华文媒体代表们现场观看了全国首部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旅演艺——《缘起湄洲》。这部自2024年8月推出以来迅速走红的演出,凭借创新的形式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已吸引超过5万人次观看,成为湄洲岛文旅融合的新标杆。
北京时间10月15日,《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刚落下帷幕,来自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的56家丝路华媒代表便即刻启程,驱车从福州奔赴这座“海上和平女神”的故里——湄洲岛,见证这一全球三亿多信众精神原乡的文化传承与时代魅力。中华商报记者亦随团同行,在海风与香火交织的气息中,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轮渡启程:向信仰之岛进发
驱车前往莆田文甲码头,沿途闽中丘陵与山海相依的轮廓渐次展开,远处可见湄洲湾的粼粼波光——这里,是妈祖的诞生地,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汽笛长鸣,渡轮缓缓驶离文甲码头。站在甲板上眺望,湛蓝海水与天际交融,远处黛青色的湄洲岛轮廓愈发清晰。同船的莆田本地游客陈女士告诉记者:“每年都会带家人来岛上拜妈祖,这是我们家的传统,就像认祖归宗一样自然。”
靠岸的瞬间,湿润的海风裹挟着淡淡香火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的邀请函。记者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感——这不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次心灵的朝圣。
源流探秘:解码妈祖文化的根与魂
沿着环岛路向北,记者首先走进妈祖源流博物馆。这座占地1.3万平方米的仿古建筑群,以“诞降与行善”“救海与升天”“神迹与褒封”“两岸情缘”“妈祖祭典”五大篇章,系统呈现了妈祖从北宋诞生于湄洲岛林默娘,到成为“有海水处有华人,有华人处有妈祖”文化符号的完整历程。
在“神迹与褒封”展区,明代彩绘绢本《天后圣母事迹图志》复制品前围满游客。画中“化草救商”“祷雨济民”“救父寻兄”等经典故事,通过细腻笔触生动再现了妈祖扶危济困的一生。讲解员介绍,从宋徽宗敕封“顺济夫人”到清康熙加封“天上圣母”,历朝28次褒封,让妈祖信仰从民间崇拜升华为国家意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祖庙寻踪:触摸千年香火的当代温度
在湄洲妈祖祖庙,这座始建于宋雍熙四年的庙宇群依山而建,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大牌坊、宫门、钟鼓楼、顺济殿、天后广场、妈祖石雕像等建筑,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
天后广场中央,高达14.35米的妈祖石雕像面朝大海,手持如意,目光慈祥。据介绍,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升天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大典,吸引海内外信众前来。记者站在雕像前,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宁静与力量,仿佛千年来的香火与信仰在此刻与自己相连。
当晚,华文媒体代表们现场观看了全国首部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旅演艺——《缘起湄洲》。这部自2024年8月推出以来迅速走红的演出,凭借创新的形式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已吸引超过5万人次观看,成为湄洲岛文旅融合的新标杆。
《缘起湄洲》依托妈祖影视城实景建筑群,以“一卷述湄洲,大爱传千年”为核心主题,通过《荡寇风云》表演,立体再现了妈祖文化与湄洲岛的历史变迁脉络。演出打破传统舞台限制,将湄洲岛的自然海湾与人文景观转化为天然剧场,让观众在实景中感受文化的生命力。
在艺术表现上,《缘起湄洲》融合了舞蹈、话剧、杂技、武术、马术等多种表演形式,通过多元艺术语言诠释妈祖文化的丰富内涵。技术层面,演出创新采用轴承轨道技术、可移动门板幕布、270度LED环形屏幕等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这不是一场传统的舞台表演,而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对话。”现场观众表示,通过多维度、互动性的观演体验,深刻感受到妈祖文化“立德、行善、大爱”的核心精神,以及其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与当代价值。《缘起湄洲》以文化创新为笔,绘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湄洲新画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鲜活样本。
舞台一侧突然响起急促的锣鼓声——数十名表演者手持铁水罐,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水泼向夜空,瞬间化作漫天金星,宛如银河倾泻。打铁花与海浪、灯光交织,震撼人心,让记者仿佛穿越到千年前的渔村,亲眼见证妈祖护佑海上生灵的场景。
演出尾声,身着56个民族服饰的舞者与各国友人代表共舞,诠释了妈祖文化连接世界的桥梁作用。
记者手记:妈祖文化——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离开湄洲岛时,回望海面上若隐若现的祖庙灯火,耳畔仍回响着《缘起湄洲》的旋律:“你是海的儿女,你是爱的光芒;穿越千年风雨,照亮万里航程......”
在全球化与在地性交织的时代,妈祖文化早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纽带,更是向世界讲述中国“和合”智慧的文化名片。妈祖文化以其“立德、行善、大爱”的核心精神,持续焕发着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独特的文化力量。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