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月12日至11月12日,中国贵州省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王小梅馆长将在美国多地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参访、研究与交流活动,中华商报网站及电子版周报将做系列跟踪报道,敬请海内外读者关注。
贵州省是中国苗族、侗族、布依族聚居的一个省份,人口占到三分之一,是中国除了西藏、云南以外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手上记忆博物馆位于贵阳市近郊近20公里外的一个传统村落——翁贡村,创建者王小梅就出生于这个苗汉杂居的村子,小时候走两个小时山路上学,是寨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贵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本科、美国克拉克大学国际发展与社会变革专业硕士毕业。
王小梅在贵州日报工作近二十年,做关于贵州地方文化的深度报道。从大学时就开始接触蜡染,在贵州日报工作期间写了不少关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村寨文化和蜡染手艺人的故事,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和当地手艺人互动,出版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名人口述史及传统手工艺、蜡染、苗绣等专著10多册。
与此同时,王小梅在一些NGO的国际项目做过义工,在贵州乡村帮助弱势群体建立社区学校、文化中心、农村合作社、恢复传统工艺工坊。曾得到一些国际基金的资助,在贵州村寨开展妇女手工扶贫项目,帮助近千少数民族妇女。2017年,开始运用在乡村恢复文化生态和传统手工艺的方法在乡村实践博物馆,在贵州铜仁地区建立十个乡村博物馆。2018年,她回到自己的家乡翁贡村三友坡寨建立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收藏藏品6500多件,扎根乡土,链接土地和多民族手艺人,恢复与活化乡土知识,搭建乡土知识的生命网络。
手上记忆博物馆于2021年1月经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备案注册为贵阳市第七个非国有博物馆,系统全面深入地开展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运用工作。博物馆聘请中国著名作家阿城老师、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顾久老师为名誉馆长,博物馆创建人王小梅为馆长,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博物馆理事18名。从2000年开始收藏藏品,至今已藏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藏品6500多件(套)藏品。博物馆以人类学理论为指导,口述史工作方法为核心,提出“中国之西南,世界之贵州”的理念,志在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传承保护助推“好的发展”的贵州民族手工艺博物馆。
王小梅女士在贵州长时段以苗族、瑶族、水族和布依族聚居的村落为网络,进行多点田野调查,并运用人类学“不浪费的人类学”口述史方法对手艺人进行口述历史访谈,以藏物为对象“民族村寨——传承人口述史——神话、仪式和节日田野调查”为工作方法,对贵州民族藏品、纹样、村寨仪式空间和节日的关联性符号、神话、仪式的同构关系,探讨物在仪式、节日和人生礼仪和日常生活里呈现的祖先崇拜、生死观和宇宙生命哲学。在超过20年的长时段田野调查中,王小梅女士和贵州苗族、侗族、布依族等传承人进行深度互动,建立情感链接和可持续生计模式的互助网络。以手上记忆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从其所在的苗族村寨翁贡村开始,从馆藏藏品来源地周边苗寨开始,像漩涡纹的意象向外进行生命网络的链接,与掌握藏品制作记忆、纹样故事的手艺人、巫师、鬼师40多人进行互动。“我”为转译者建立村寨之间和手艺人之间的生命网络,从藏品上古老的纹样上建立与物的强链接,研究者和文化持有者所在村寨古老自然力神山、圣水水井及合为一体的古枫树,与手艺人从祖奶奶或母亲那儿传承千年的手工物件为媒介,构成天地人共同营造的不可言说的隐性世界,物、村里神圣世界和手艺人与研究者形成强链接。
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藏品里苗族蜡染纹样和刺绣纹样里最多的凤鸟造型
美中关系委员会组织美国参议员代表团参访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
手上记忆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