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5年08月05日
琼浆玉露承匠心 山海黎韵启新章-海南山栏酒庄用科技展现酿酒非遗技艺当代价值
2025-07-29 10:32:59
来源: 刘宁玥 投资进行时INVESTING
浏览量:348
字体:
点击听新闻

有一种味道,孕育自热带雨林,跨越千年流传至今; 有一种匠心,延续了古法真传,千锤百炼臻于至善; 有一种文化,承载着黎族智慧,历久弥新光华依旧; 有一种坚持,扎根于云岭深处,提升工艺造就醇香……

《投资进行时》按语:刘宁玥,《海南日报》驻琼中县的一位优秀的女记者,一位新海南人的代表,长期奔波于海南热带雨林和乡村田野之中,与村民、乡村干部为友,倾听百姓心声,记录民间故事,传播乡镇企业主的资讯。

刘宁玥曾对山栏酒进行上十次深度采访报道,跟踪鲍青山的足迹,走遍山栏稻的种植、酿造、市场之路,对琼中的黎苗族风土民情深度挖掘采访记录。

刘宁玥本篇文章是应《中国食品安全报》之约所作,情真意浓,娓娓道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乡村报道文学作品,特予转载,请转发传播。

《投资进行时》总编辑:沈普芳

2025年7月27日,博鳌 普芳人文咖啡。

有一种味道,孕育自热带雨林,跨越千年流传至今;

有一种匠心,延续了古法真传,千锤百炼臻于至善;

有一种文化,承载着黎族智慧,历久弥新光华依旧;

有一种坚持,扎根于云岭深处,提升工艺造就醇香……

溯源:探寻山栏稻文化基因的一盏灯火

阵阵的风,轻拂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那苍翠的群山,山栏稻特有的甜香在热带雨林间蔓延。

海南黎族同胞世代传唱着这样一首民歌:“砍山种植山栏稻,一定要成功。煮好山栏米、酿好山栏酒,邀来亲朋与好友,同庆好丰收。”歌曲中的山栏稻,是海南独有的粮食作物。

千百年来,黎族先民生活在海南岛中部的热带雨林间。他们将一生托付于丰饶的大自然,衣食住行皆就地取材。而山栏稻正是他们利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培养出来的山地旱稻。至今,山栏稻是公认的全世界农作物品种里唯一遗留的“野生山稻”,全世界只有北纬18度的黄金地区才能生长,海南每年2000小时日照,1690毫米降水,独有的雨林生态,让它成为中国生物基因宝库里的独一无二,十分珍贵。

我们从历史文献中探寻它的起源,经过专家学者不懈努力考证,发现山栏稻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至两汉时期,据《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记载:儋耳、珠崖郡“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盛唐宣宗年间,被贬谪来崖州的宰相李德裕作《贬崖州司户道中作》一诗,写下“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生动展现了海南先民刀耕火种的农耕画卷。北宋时期,谪居海南的苏轼在《和劝农诗六首有序》(二)中完整地记录下了黎族人民通过刀耕火种获取粮食的艰难。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水稻专家尹明教授分析称,结合上文《汉书》和《贬崖州司户道中作》中的记载,黎族先民刀耕火种的,极有可能就是山栏稻。而明代正德年间的《琼台志》,以及清代康熙《万州志》、嘉庆《澄迈县志》、乾隆《崖州志》等地方志物产中都对“山禾”进行了详细记述。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还在《广东新语》中大赞山栏稻“绝甘”。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优秀水稻品种的广泛种植,山栏稻的种植面积在减少,而黎族群众仍坚持种植山栏稻。“它对我们有特殊的意义。”琼中上安乡南万村妇女队长王志妹深情地说,一年一季的山栏稻种植,不仅关乎全家的生活,更牵动了三代人的心弦。每年冬末春初,王志妹的祖母便会前往深山老林选择适宜的地段,到阳春三月,一家男女老少带上充足的口粮,一起前往预选的地点安营扎寨,为山栏稻种植做好充分准备。

▲黎族人民收割山栏稻

春雨滋润大地,正是种植山栏稻的大好时节。依照传统的种植方式,山栏稻为夫妻二人配合播种,由丈夫手持削尖的木棍“戳穴”,妻子紧跟其后播种山栏种。

如今,从一粒粒珍贵的山栏稻米,到一个个产品,甚至到一个个产业,人类古老的稻作——山栏稻,依旧行走在这个充满激情的时代,从琼中故事到海南故事,从海南故事成为中国故事,从中国故事成为世界非遗。

弥新:以山栏稻香淬炼玉液琼浆

千百年来,毗邻北纬18度黄金线,海南琼中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而闻名: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年平均气温稳定在23摄氏度;森林覆盖率高达86.17%,涵养优质山泉水;全域富硒土壤清洁无污染。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得原生态生长的山栏米质地纯净、营养丰富,更是酿酒的绝佳原料。

黎族人选用当年的山栏米为原料,利用山中天然的扁叶刺、山橘叶、南椰树心等独有的树脂芳香植物材料制成的酒曲,放在铺满芭蕉叶的锥形筐发酵,由竹筐尖部漏洞滴出浆汁,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醇香的浆液。这是方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酿酒方法了,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女人酿给自己喝的美酒。

公元1097年,苏东坡贬居海南儋州。受黎家百姓相约,喝到了用山兰稻酿的“biang”酒,他便再也无法释怀。他甚至亲自动手学黎家人酿“biang”酒,有诗曰“载酒无人过子云,年来家酝有奇芬”,他将酿酒方法称为《真一酒法》,“酿为真一和而庄,三杯俨如待君王。湛然寂照非楚狂,终身不入无功乡”。

只是因为东坡先生返回中原不到半年便驾鹤西去,根本来不及向中原传播这种佳酿,而珍贵的山栏米产量逐年减少,以及传统工艺难以解决酒体不稳定、保质期短等难题,山栏“biang”酒只在海南岛内的黎族地区少量生产并销售,山栏酒就像一块被历史的尘埃掩盖的美玉,夺目的光芒还未被大众所知晓。

2016年,海南琼中迎来特殊的几位创业者,他们踏上这片神奇土地,在黎族的长桌宴上,品尝到被称作“琼浆玉液”的山栏“biang”酒,一入口,那股特殊的香气便萦绕舌尖,经久不散,酒的甘甜与稻的清香发酵、融合,唇齿留香之美无与伦比。

为了让山栏酒拂去岁月的尘埃,首先要选择与寻找山栏酒的历史位置,这几位创业者励志要把山栏酒重新定位,让山栏酒成为世界酒界一个独立的新品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创新出自己的系列酒。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一系列创新,实现山栏酒的产业化。

1960年,在无锡工业学院,黄酒大师梁衍璋听恩师朱宝镛讲授味美思时,他提出“用中国的甜型发酵米酒取代甜红葡萄酒生产的开胃酒,会更适合东方人体质,特别是普遍偏寒的女性体质。”

2016年5月,梁衍璋有缘与他们走到一起,大家得知朱宝镛老师留下了开胃酒配方。从那天开始,酒就成了他们全部话题,聊到了开胃酒,聊到了濒危的山兰稻,更聊到的海南3000年山栏酒的历史,大家异常兴奋地决定用山栏稻酿造和调制出中国独一无二的开胃酒。

琼中海南山栏酒庄有限公司挂牌了,创业者把根深深地扎在琼中,学习和改良传统山栏“biang酒”酿造技艺,推出惊艳世人的琥珀佳酿,开启了山栏美酒的崭新篇章。

从2016-2020年,海南山栏酒庄用五年时间来突破传统山兰酒的技术瓶颈,终于拿出了第一款山栏酒产品“黎匠”。这款酒斩获了包括中国酒业协会新品类最高奖“青酌奖”在内的诸多荣誉,从而实现了海南山栏酒历史上零的突破。

紧接着,在2021年,一款名为“拙酎”的高端山栏酒横空出世。这款酒在口感上传承了山兰酒醇厚、香甜、微醺、令人过口不忘的品质特点,更重要的是运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的工艺控制,历经三十多道工序,使传统上浑浊、杂质多、易变质、保质期短、标准不一的山兰酒升级为清亮透明、酒质纯净、品质稳定、标准一致、可以长期贮藏运输的现代化产品。

如今,随着工艺革新和品牌创新的进行,告别了“土特产”形象的山栏酒已经成为海南重大外事活动及招待省外贵宾的本土品牌名片。2022年以来,“拙酎”陆续登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冬交会等大型展会,成为招待中外贵宾的宴席用酒;同时也已走出海南,走进了包括北上广深等地的中高端消费市场。
5月,海南山栏酒庄酿酒车间正有序开展酿酒工作。木甑筒蒸汽氤氲,酒缸中的浆液令人沉醉,现场一片热火朝天,忙碌的生产背后,是一场漫长的试错,一次彻底的革新。

千百年来,山栏酒的酿制长期困守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中。传统酿造依赖主妇农闲时的经验操作,缺乏统一标准。面对这种困境,海南山栏酒庄集结中国首位黄酒博士后梁衍樟、黄酒专家费雪忠、地质学家吴淦国、农业专家邢诒强等顶尖人才,誓言用现代科技复活古老酿艺。

历经上千次试验,倒掉超过400吨不合格酒液,他们终于梳理出包含“三蒸两淋”在内的37道酿造工序和一系列操作规范,从原材料把控上,酒庄筛选出适宜酿酒的稻米,并在回收时精确记录每一袋米的“出生证明”,确保每批次大米可溯源至具体产地、年份;蒸米环节,首任总工程师梁衍樟制定严格“三蒸两淋”标准;敞缸发酵环节,工人每隔2小时必须查看并仔细记录酒体数据,确保酒曲活性;现任酿酒总工程师费雪忠还针对传统山兰酒酒体不稳定、杂质多的情况,开展科技攻关:“我们采取瞬间冷冻技术,快速冷却酒液,促使小颗粒物质在低温状态下凝聚、沉淀。同时还用三种过滤膜,过滤不同孔径的颗粒物,获得清澈透明的酒体,使得酒具备更久的保质期。”他们还“死磕”硬件。用管道加热取代明火加热,进一步确保稻米颗粒在加工过程中保持完整;把储酒罐越做越大,直至看不到顶;打造一条能消毒抑菌的罐装流水线,进一步延长产品的货架期。

▲山栏酒庄总工程师费雪忠调酒中
为确保操作环节精准可控,酒庄对全体工人进行严格的培训。负责蒸饭的工人冼华明还记得,当初学会了蒸饭工艺后,梁衍樟还将全流程用文字手写,要求他背诵并一次不差的默写,必须熟练掌握。一开始他十分不解,后来才明白,只有将步骤烂熟于心,才能对细节精益求精。

“根据历史数据,山栏稻的品种数量已经从建国初期的一百二十多种,逐步灭绝减少到现在的二十多种,实际种植的仅六七种,物种多样性大幅下降。”酒庄负责人说,为降低山栏稻的种源风险,酒庄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初步建立了一个小型优质山栏稻种子库,用高等级的生物技术保存现有优质山栏稻种的基因。希望未来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建立更大的山兰稻优质种源库及基因库,在扩大山兰稻种植面积的同时完成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等工作。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山栏稻品质,保证山栏酒行业的延续性。

从倒掉400吨试验酒的痛苦蜕变,到斩获“海南省专精特新企业”的荣誉认证,海南山栏酒庄用科技重新定义了非遗的当代价值。这瓶琼中山水孕育的琥珀玉液,正带着黎族千年的文明密码,叩响世界顶级酒柜的大门。

蝶变:传奇酒庄赓续山海黎韵

琼中绵延的山水之间,海南山栏酒庄有限公司,历经9年磨砺,破茧成蝶,实现了山兰稻米酿酒工艺的一次蜕变,质的提升与量的突破。

2023年年底,酒庄已经具有了支撑海南山兰酒发展与山栏文化传递的力量。“拙酎”、“花半时”、“黎匠”三个系列产品差异化定位与布局,千年历史的文脉之上,现实生活的坐标之上,酒庄的拙酎系列酒与世界上最品质的表达体系融动与共振,拥产区特色、世界遗产申报和黎、苗文化与一身的山栏酒,渐行渐远,成为海南地方特色酒的领衔之作。       

历史工艺的传承、鲜明地域特征、突出的产品个性、黎风苗韵的风格,铸就山栏酒别样的灵魂。这其中,海南岛独有的山兰稻资源与琼中县独特自然酿酒生态及微生态环境,是拙酎山栏酒稀缺性和个性化的关键之一。

山兰稻作文化、酿酒文化,通过每一个体验环节加深消费者对山兰稻种植、采收、加工,以及山栏酒生产工艺和产品的了解,增加其对品牌的认可和粘性。山栏文化的博物馆与体验馆,打造出集生态种植、酿酒工艺、匠人匠心、酿酒文化及海南黎、苗历史传承等为一体的文化集散地。

文化引领酒庄创新、消费体验引领品质升级、观光旅游引领服务升级。酒庄整合相关联的文化元素,深化文化背景,从饮酒场景、仪式、器皿、配餐等角度入手,构建山栏酒独特的文化符号,提升山栏酒的消费文化、消费体验、消费场景和消费仪式,构建山栏酒的消费文化。

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琼中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海南山栏酒庄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海南农业生物多样性参与式原生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以下简称UNDP-GEF海南项目项目)合作单位,着力于打造集海南山栏稻种植、加工、科研、文旅观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链。

山岭间,绵延的山栏稻田预示着丰收的美好:酒庄充分发挥企业带动作用,构建“企业+种植大户”“企业+村集体组织+散户”等利益联结模式,辐射琼中与周边市县发展山栏稻产业,在琼中、五指山、屯昌、白沙、保亭、海口、三亚等地设有近万亩山栏稻种植基地。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精心的管护技术,山栏稻逐年增产,呈现上乘的质量。酒庄点灯,是为了照亮每一个山兰稻耕种者的家门。    

酒庄内,融合岭南园林文化与琼中热带雨林风情的主体建筑,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密密麻麻的钢铁容器与管道,彰显科研攻关硬实力。近年来,酒庄打造酿造车间一处,储酒窖一处,并不断对老厂房开展翻新升级,打造线上云仓、文化体验区,组织品酒活动、讲解山栏稻历史,并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移步换景中,亭台楼阁尽收眼底,山栏文化无声彰显。

2024年11月,琼中山栏丰收文化旅游节暨苏东坡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在酒庄举办,各界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齐聚酒庄,共议山栏酒发展。今年4月,酒庄推出周六开放日活动。市民游客有机会走进酒庄,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酿造工艺,趣味十足的体验,引得大众纷纷点赞。在琼中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的扶持下,酒庄计划与海南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合作,组建3A级旅游景区,形成以黎族酒文化为核心的精品旅游路线。

作为酒庄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酒庄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及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成立山栏产业研究院,组建了山栏稻设计育种、绿色种植、智能机械、智慧减灾、产品研发等相关团队组成的科技创新中心,开展实验室建设和研发,确保每一瓶酒都能达到极致的品质。

▲中国农业大学、海南大学与山栏酒庄合作的山栏产业研究院

海南山栏酒庄将以传承千年的黎族酿酒智慧为根,以现代工艺创新为翼,在时光窖藏中淬炼每一滴琥珀琼浆,让每瓶山栏酒都成为珍藏时光的琼浆宝盒,让全球饮者在举杯间,品鉴海南大地的呼吸韵律,感受东方酿艺的永恒浪漫。

作者:刘宁玥,海南日报记者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醇酿于海南山岚之中的山栏美酒,深藏在琼中黎苗文化的琼浆玉液。海南热带产业价值投资合作推广招募进行时!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