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AI重塑超级App的时代,唯有平衡技术创新、本土根基与全球视野,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站稳脚跟。
(本报特稿)当韩国互联网巨头Kakao的首位女性CEO郑臣雅与OpenAI联合创始人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在首尔媒体发布会上握手时,这场看似普通的跨国合作,实则揭开了超级App的"AI军备竞赛"新篇章。作为覆盖韩国94%人口的国民级应用,Kakao与OpenAI的联姻不仅要改写韩国互联网格局,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国微信等超级App的未来战场——当AI智能体开始代用户订车、付款、规划日程,中国的超级生态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从"功能集成"到"智能自主":超级App的代际跃迁
Kakao的野心远超"技术升级"。根据合作规划,其将于2025年11月推出的AI智能体,绝非简单的聊天机器人:它能自主完成预订餐厅、同步日程、支付账单等连贯操作,甚至在群聊中自动归纳要点、协调多人时间。这种"无需用户手动切换应用"的无缝体验,标志着超级App从"一站式服务平台"向"智能生活管家"的质变。
反观微信,尽管已构建起社交、支付、小程序的庞大生态,但AI仍停留在工具层面:微信支付的AI风控、搜一搜的智能推荐、小程序的个性化推送,本质上仍是"被动响应需求"。Kakao的突破在于将AI转化为"主动服务主体"——用户只需一句模糊指令,智能体就能调动打车、银行、电商等全链路资源,这种"决策-执行"闭环能力,正是当前中国超级App的短板。
更深层的差异在于技术路线的选择。Kakao采用"小模型处理日常+大模型攻坚复杂"的混合策略:自研小语言模型(SLM)负责群聊归纳等轻量任务,OpenAI大模型支撑跨服务协同。这种组合既规避了大模型"幻觉"(错误答案)风险,又降低了对云端的依赖——对用户而言,意味着更安全的隐私保护;对企业而言,则是更低的运营成本。这与微信背后腾讯的"全栈自研"路径形成对比:腾讯混元大模型侧重通用性,在垂直场景的轻量化部署上仍需加速。
二、本土壁垒与全球野心:超级App的生存哲学博弈
Kakao的孤注一掷,源于其"本土依赖症"的焦虑。与三星、现代等全球化企业不同,Kakao 90%以上业务集中于韩国本土,而韩国一季度GDP萎缩0.2%、消费疲软的现状,迫使它必须通过AI打开增长空间。这种"向内深耕+技术外引"的策略,使其在保住94%用户渗透率的同时,借OpenAI的技术突破服务天花板。
微信则面临相反的挑战:国内市场增量见顶,但全球化步履维艰。微信月活超13亿,覆盖社交、支付、政务等全场景,却在海外市场难以复制成功——东南亚被Line、WhatsApp分割,欧美市场更难突破文化壁垒。Kakao与OpenAI的合作揭示了一条新路径:通过技术联盟打破地域限制。例如Kakao已借OpenAI技术在泰国落地虚拟银行、在日本拓展数字医疗,这种"AI赋能本土化服务"的模式,或许能为微信的国际化提供参考。
但两者都需应对"数据主权"的暗礁。韩国监管机构要求Kakao用户数据必须存储在本土服务器,OpenAI不得用于商业目的;中国对数据跨境的监管同样严格。这意味着超级App的AI竞赛,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合规创新"的平衡艺术——Kakao用小模型减少数据上传的做法,为微信等中国应用提供了合规前提下的技术落地样本。
三、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启示:超级App的AI进化三问
Kakao的转型实验,给中国互联网行业抛出三个关键问题:
其一,自研与合作的边界在哪里? OpenAI为Kakao提供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捷径,而中国科技企业在AI大模型领域更强调自主可控。微信若要引入外部技术,需在安全审查框架下探索合作模式——例如与国内大模型企业共建垂直场景解决方案,既保持技术自主权,又加速应用落地。
其二,如何避免"功能臃肿"陷阱? Kakao通过剥离1/5子公司、分拆门户网站Daum,为AI转型"减负"。微信生态的复杂性远超Kakao,更需警惕"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精"。未来或许需要通过AI智能体重构服务逻辑:用户无需在数十个小程序间切换,而是由智能体自动匹配需求,实现"千人千面"的极简体验。
其三,盈利模式如何突破广告依赖? 广告占Kakao营收的15%,与微信相似。Kakao试图用AI智能体推动B2C订阅模式,例如付费版智能助理。微信可借鉴这种思路,在医疗咨询、商务服务等高频场景中,用AI提升服务溢价,逐步降低对广告收入的依赖。
当Kakao计划在11月让AI智能体代用户"自动生活"时,这场革命的硝烟已飘至中国。微信们的战场,早已不是功能多寡的比拼,而是谁能先让AI成为用户的"隐形助手"。Kakao与OpenAI的合作,既是警示,也是路标——在AI重塑超级App的时代,唯有平衡技术创新、本土根基与全球视野,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站稳脚跟。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