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5年07月21日
美越交易的真相:用20%关税换越南“站队”
2025-07-03 18:56:27
来源:本报特邀撰稿人谢建华,美中电商贸易协会创会会长
浏览量:428
字体:
点击听新闻

美越交易的真相:用20%关税换越南“站队,中国转口企业在越南何去何从

当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敲下“越南将缴纳20%关税”的字眼时,这场看似美越双边的贸易博弈,实则早已将刀锋对准了中国供应链的“七寸”。

美国对越南输美商品加征20%关税、对“转运”商品祭出40%惩罚性税率,表面是为填补123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实则是冲着那些从中国转移至越南的生产线而来——过去五年,正是这些企业为规避美国对华关税,将越南变成了“替代中国出口的转口枢纽”。如今,40%的“转运”关税如同一道铁闸,要把经越南迂回进入美国的中国商品拦在门外。

这绝非孤立事件。美国对越南开出的“零关税换市场”条件,本质是在亚太地区打造新的贸易规则:用关税大棒逼迫盟友站队,用市场准入诱惑构建“去中国化”的供应链闭环。越南1360亿美元的对美出口额中,多少带着中国产业链的影子?1230亿美元的逆差背后,又藏着多少美国对“中国替代者”的忌惮?
对中国而言,这不是简单的关税成本转移,而是一场供应链主权的保卫战。当Nike、Lululemon们的股价因税率“从46%降至20%”而上涨时,真正该警惕的是:美国正在用“阶梯式关税”驯化越南,用“转运审查”斩断中企的迂回之路。若这张针对转口的“绞杀网”收紧,中国每年经越南转口的百亿级商品将直面成本暴击,而那些外迁越南的生产线,或将陷入“搬去哪都逃不过关税狙击”的困局。
更危险的信号在于,美国正将“逆差”作为武器,把越南变成针对中国的“关税试验田”。今日对越南的20%税率,明日可能成为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标准价码”;针对“转运”的40%惩罚税,未来或许会贴上“非市场经济体”的标签,直接套在中国商品头上。
这场博弈的终极战场,从来不是越南的出口额,而是谁能主导亚太供应链的规则。当美国用关税大棒重构贸易版图时,中国供应链的韧性,正迎来最锋利的一次考验。

今天,中国供应链的迂回通道面临封死风险。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围堵,中国的紧急应对已箭在弦上。
【紧急加固转口合规防线,给企业“避险指南”】
针对美国剑指“转运”的40%惩罚性关税,中国需第一时间联合海关、商务部门推出“转口贸易合规白皮书”,明确界定美国可能认定的“转运”红线——包括原产地规则、生产环节占比、物流单据链等核心标准。例如,对经越南转口的商品,要求企业留存完整的原材料采购记录(如中国零部件占比不得超过50%)、越南本地加工证明(如组装时长、工序复杂度),避免被美方轻易认定为“伪装转口”。
同时,商务部可紧急开通“越南转口风险热线”,联合行业协会(如纺织工业联合会、电子信息产业协会)对Nike代工厂、家具出口商等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合规培训,指导企业调整报关流程:比如将“中国-越南-美国”的两段式物流拆分为“中国-越南(完整加工)-第三国(仓储)-美国”,通过增加第三方节点降低“直接转运”嫌疑。对已面临关税威胁的企业,可暂用“越南-墨西哥-美国”的迂回路线,利用美墨加协定的关税优惠缓冲风险。
【供应链“去中心化”,尽快启动东南亚“备份网络】
依赖越南单一转口的风险已暴露,中国需推动供应链从“越南独大”转向“东南亚多点布局”。工信部可紧急牵头,联合地方政府(如广东、浙江)推出“供应链多元化补贴计划”:对企业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建/扩建工厂的,给予固定资产投资15%的补贴;对将50%以上越南产能分流至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享受出口退税加急通道。
针对纺织、鞋帽、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可重点扶持柬埔寨、孟加拉等尚未被美国重点盯防的国家——这些国家目前对美关税仍维持在10%左右,且劳动力成本低于越南。例如,引导东莞服装企业将裁剪、缝制环节转移至柬埔寨,保留越南的包装、质检环节,形成“中国面料-柬埔寨加工-越南质检-美国”的分散链条,既规避“转运”认定,又降低单一国家依赖。
对电子产业(如手机零部件),则可借力泰国东部经济走廊(EEC)的政策优惠,推动企业将芯片封装、屏幕组装等环节转移至泰国,利用泰国与美国的普惠制关税待遇(GSP),减少被归类为“中国转口”的概率。

【打“规则牌”反制,联动越南破局“关税陷阱”】
美国的“转运税”本质是单边贸易霸凌,中国需在多边框架下撕开缺口。首先,通过WTO起诉美国对越南的“歧视性关税”,尤其针对40%“转运税”的模糊定义——美国未明确“第三国商品”的判定标准,存在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嫌疑,可联合欧盟、巴西等同样受关税影响的国家共同发声,形成国际舆论压力。
同时,紧急与越南展开高层磋商,以“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提出“利益绑定”方案:中国可扩大从越南进口热带农产品(如咖啡、腰果),并承诺在越南建设3个“中越联合工业园区”,吸引中国汽车、电子企业入驻,帮助越南扩大对美出口非转口商品(如本土制造的汽车零部件),以此换取越南在“转运”认定上的灵活操作——例如,越南海关可对中越合作企业的“本土增值证明”开辟绿色通道,降低被美方误判为“转运”的概率。
此外,针对美国试图用“零关税换市场”拉拢越南,中国可加速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红利释放,比如扩大对越南的中间品出口(如纺织机械、电子元件),帮助越南提升本土制造业水平,减少对美国市场的单一依赖——当越南从中国获得的产业链支持超过美国市场诱惑时,其配合美国围堵中国供应链的动力自然会减弱。
这场围绕关税与转口的博弈,本质是供应链主权的争夺。美国想用40%的关税锁死中国商品的迂回通道,但中国的应对早已超越“被动防御”:从合规细节到供应链重构,从多边反制到双边利益绑定,一套“精准拆弹+体系破局”的组合拳正在展开。当中国供应链的韧性与全球贸易规则的正义性形成合力,美国的“关税围猎”终将难成气候。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