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4年12月22日
中国科学家为何难获诺贝尔
2024-10-15 10:50:29
来源:中华商报
浏览量:923
字体:
点击听新闻

中国科学家难获诺贝尔奖的原因及突破之路。

作者:张学军

2024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已经全部公布,美国人大获丰收,共有8人获奖,中国人一个也没有,颗粒无收。

中国科学家难获诺贝尔奖的原因

诺贝尔奖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奖项,其权威性、公正性世所公认。如果说其中的文学奖、和平奖,因为文化传统、价值观、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还会有些许争议,那么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经济学等科学奖项,几乎没有任何争议。

中国人在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两个奖项方面曾经有所收获,但是争议极大。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得到官方认可,李长春向他祝贺,但是莫言后来却遭受官方冷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达赖、刘晓波等人,更是中国政府的敌人。中国政府谴责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这些人,是出于敌视中国政府的政治目的。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的争议,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关注的是在纯客观的科学领域,为何迄今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极少获奖。到目前为止,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得了医学奖。

如果说中国大陆在前30年的毛时代,热衷政治斗争,鄙薄知识分子,不遗余力地排斥、羞辱、打击他们,造成中国科技长期落后,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执政党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尊崇知识分子,给以优厚待遇,为何仍然出不了大师,出不了重大的科技成就,获得不了诺贝尔奖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科研的国家主义性质。中国把科研纳入国家主义的体制,以举国之力发展科技,科学家成为国家科研体制的螺丝钉,而缺乏自身的独立性。科研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的事,而不是个人的事。这种鼓励团队行动、集体主义的做法,对于国家的科研攻关可能是有益的,但是对于科学家个人的成长发展是不利的。屠呦呦获奖后,舆论便有许多这方面的批评,认为她的成就其实是团队取得的,好像屠呦呦纯属冒功。

对于紧迫的、实用性的科技攻关,国家体制有时会表现出高效率,但是在基础科学领域,国家体制往往表现的无能为力。基础科研需要长期的付出,久久为功,不是靠一阵突击能够凑效的。诺贝奖科学奖恰恰最关注基础科学领域,所以中国科学家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如何实现诺贝尔科学奖的突破

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必须实现诺贝尔科学奖的重大突破。

要实现突破,首先要厘清观念,承认诺贝尔奖值得追求。很多中国人,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阿Q心理,因为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科学奖,于是极力贬低诺贝尔奖的价值,攻击它是不公正的,是西方视角的。甚至对于拿到诺贝尔奖的凤毛麟角的国人还要大张挞伐,斥之为迎合西方,是汉奸。这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心态。我们首先要承认落后,才可能改变落后。如果目空一切,固步自封,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诺贝尔奖的中美差距,正是中美实力尤其是科技实力差距的反映。要奋起直追诺贝尔奖,就要认真承认中国的不足,坦诚地向美国学习。

第一,抑制集体主义,鼓励个人主义。

成名成家是每一个人的正当追求,把科学家从国家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追求个人的卓越。国家鼓励之,至少不要妨碍之。

第二,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氛围。

一个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是一切科学艺术创造的必要条件。相反在一个严苛的、人们动辄得咎的社会环境里,无法进行有效的科学、艺术创造。过于强化意识形态,只会给科学家造成羁绊,束缚他们的思想,那样诺贝尔奖是无望的。

第三,放弃急功近利,让科学家从长计议。

要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避免用急功近利的态度看待科学研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十年磨一剑,才能取得可以入围诺贝尔奖的重大成就。

中国人从来是勤奋、聪明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许多华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在在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大多成长于台湾或美国的环境,而在中国大陆成长起来的科学家难以获奖,所以需要反思制度和土壤。理性检讨,见贤思齐,改变自己,方为正道。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