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輝丹 在當前兩岸關係錯綜複雜的背景下,如何促進兩岸青年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交流,已成為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兩岸青年之間的互動,若僅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探討,這樣的交流又能有多大意義呢?這是筆者在參與近期兩岸青年活動後,深感值得探討的問題。 近日,有幸參加了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活動之一的「2024年台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這項活動由全國台聯文宣部、北京市台聯、福建省台聯、河南省台聯及福州市台聯聯合主辦,旨在通過台灣學子進京趕考的主題,促進兩岸青年在潛移默化中找到共同點,加深彼此理解。
▲ 2024年台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開營現場。
日期:2024年8月13日 地點: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受訪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台青林子傑、活動主辦方相關人員
記者:王輝丹
在當前兩岸關係錯綜複雜的背景下,如何促進兩岸青年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交流,已成為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兩岸青年之間的互動,若僅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探討,這樣的交流又能有多大意義呢?這是筆者在參與近期兩岸青年活動後,深感值得探討的問題。
近日,有幸參加了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活動之一的「2024年台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這項活動由全國台聯文宣部、北京市台聯、福建省台聯、河南省台聯及福州市台聯聯合主辦,旨在通過台灣學子進京趕考的主題,促進兩岸青年在潛移默化中找到共同點,加深彼此理解。
活動觀察:青年交流的機遇與挑戰
據全國台聯文宣部部長何軍介紹此次活動的特點:研習營安排了台青從福州台灣會館到北京台灣會館,再到北京故宮,感受科舉文化;參訪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讓青年學生重溫抗戰史,激發民族感情與愛國精神;在福州三坊七巷、中國工藝美術館、金絲鑲嵌博物館,感悟中華文化之美;在河南參訪姓氏家譜館、戲劇幻城,尋找姓氏源流,感悟根親文化。
筆者參與了在福州的開營儀式,現場聆聽了科舉文化知識講座,觀賞台灣學子們身著漢服,參與儒家傳統禮儀的「拜先師禮」,隨後觀看台灣學子科舉路的專題視頻,現場還進行「雲遊科舉路」的互動體驗,並模擬古代的「鄉試」考試。
活動的設計凸顯主辦方希望通過沉浸式的文化教育,讓台灣青年更深入地了解大陸的歷史與文化。然而,儘管這樣的活動初衷良好,筆者卻發現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現象。
首先,部分台灣青年對這類文化交流活動的態度顯得複雜。許多台灣學子表示,參與活動更多是出於旅遊動機和對歷史文化的好奇,而非基於政治認同。這讓人不禁思考,當兩岸青年在交流中抱持著不同的目標和期待時,這樣的活動究竟能夠達到什麼效果。
其次,大陸方面試圖通過強調中華文化的共同根基來加強兩岸青年的聯繫,但台灣青年的反應卻不盡相同。儘管有些人對這種文化認同表示共鳴,但也有人認為,這種側重於傳統文化的方式,未能充分考慮到台灣青年在現代社會中的多元價值觀。這讓人不得不質疑,這樣的交流能否真正打破兩岸之間的壁壘,促進青年之間的理解與尊重。
未來展望:「我的台灣我做主」以綜藝節目形式深化交流
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在活動現場深入採訪了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台灣青年林子傑,與他探討了如何通過綜藝節目形式來深化「台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活動,以增進兩岸青年之間的理解。例如,以「我的台灣我做主」為主題,利用綜藝節目具備的娛樂性和親和力,吸引更多青年參與,並在輕鬆的氛圍中促進相互理解。
採訪期間還討論了其他形式的交流,例如通過台灣青年團隊辯論、專家點評,以及開放全民投票的方式,讓兩岸青年共同規劃台灣的未來發展方向。這些形式不僅能夠豐富活動內容,還可以促進青年之間的深度對話,避免交流淪為形式主義。
▲記者:王輝丹
問與答:探索兩岸青年交流的深度
記者王輝丹:
清朝時期,台灣學子進京科考後往往能步入仕途。然而,在當前兩岸關係的法律框架下,即便台灣學生在考試中脫穎而出,也面臨無法順利進入大陸公職體系的限制。同時,台灣當局對台灣學生參與大陸公職也有明確的立場和規定。面對這樣的政治氛圍,參加「台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的活動,從「趕考人」蛻變為「狀元郎」,走好自己的「科舉路」,似乎並非一場鼓勵性的實踐,甚至更像是一個夢幻泡影,有些流於走馬觀花的感覺。你對此有何看法?
台青林子傑:
對於台灣的歷史,我有一定的了解。在清朝晚期台灣建省之前,台灣一直隸屬於福建省管轄。現在的福建省被稱為「八閩」,而在明朝至清初,福建省則被稱為「九閩」,意指福建省下設九府。從民間信仰來看,當時的台灣府城隍與福州府城隍的地位是相同的,這反映了台灣在建省前的行政級別。那時的台灣府官員和福建省官員隸屬於同一系統,福建省各府的官員都有可能被調任至台灣。而「閩浙總督」一職則管轄浙江和福建,台灣也包括在其中。通過這些歷史,可以看出台灣在清朝時期與福建的緊密聯繫,以及台灣在大清帝國行政體系中的地位。這次活動雖然涉及了一些歷史,但對台灣考生的過去和未來的探討稍顯不足,確實有些走馬觀花的感覺。
記者王輝丹:
兩岸問題上,大家都希望能夠以和平方式解決,而非最終走向動武。作為台灣青年,對於這次「2024年台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活動的政治目的,你有什麼看法呢?
▲ 台青林子傑
台青林子傑:
作為一名長期在大陸生活的台灣青年,我也注意到這些活動有時確實顯得比較淺薄,活動立意很好,但有些環節缺乏深入,這是一個需要改進的地方。就像福州的文化產業,無論是電影、文創還是其他領域,與台灣相比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曾和朋友(島內)討論過兩岸未來關係的問題,他們的看法並不一致,這與台灣內部在選舉時的民意分佈相似,大致可以分為3、3、4,各自有不同的立場和支持的黨派。我是台青,儘管我對台灣已經有相當深入的了解,但有些觀點對於長期在大陸生活的我仍然難以完全理解。例如,一位朋友告訴我,他擔心台海問題解決後,可能會被利用完就遭到拋棄。對我來說,這樣的想法就很難理解,因為台灣若融入大局發展,更能享受到大陸發展的紅利,怎麼會存在拋棄不拋棄的問題呢?
台灣野禮傳媒的共同發起人林明正就指出,過去在台灣的資訊繭房中,經常有人說如果台灣青年到大陸發展,只要大陸人學會了你的技術,就會把你一腳踢開。然而,他認為,台灣青年來到大陸,兩岸可以截長補短,共同加速進步。受到大江大海的激勵,台灣青年反而能夠激發出原本意想不到的創意,並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與其躲在島內孤芳自賞,不如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這才是台灣青年實現自我突破的最佳途徑。
其實,我認為台灣島內的青年受到當地政治宣傳的影響,對大陸的了解還很有限。同樣,大陸的很多青年也不太了解台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年輕人血氣方剛,加上缺乏更多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易引發衝突。如果有一個大平臺,圍繞「我的台灣我做主」這個話題,讓兩岸青年都能發表意見和想法,我認為這樣的平台必須具備一定的規範和引導,才能避免討論淪為毫無建設性的爭吵。例如,若只是簡單地開放一個沒有門檻的網絡社區,大家在上面各抒己見,但缺乏理性的討論和對不同觀點的包容,那麼很可能會導致意見相左的青年們互相攻擊,最終偏離了解決問題的初衷。
因此,我認為,若要真正促進兩岸青年之間的理解與合作,這樣的平台必須具備一定的結構和導向。可以考慮引入有經驗的主持人或調解員,引導討論朝著建設性和理性的方向發展。同時,邀請兩岸問題的專家學者參與討論,對年輕人的觀點進行深度分析和解釋,幫助大家理解不同立場背後的邏輯和歷史背景,從而減少誤解和對立。
總的來說,我希望類似「2024年台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這樣的活動,能夠在未來更加深入和多元,不僅關注文化交流,更能為兩岸青年提供一個理性對話的空間。這樣,才有可能在彼此的理解和合作中找到真正的解決之道,而不是讓一切停留在表面的互動和形式主義中。
活動主辦方相關人員:
首先需要更正的是,科舉文化研習活動並不是形式主義。我們活動的目的在於邀請台灣青年親身來到大陸,真正看見大陸、認識大陸,與目前島內所說的情況並不一樣。
其次,科舉文化研習營是一個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僅是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中的一個項目,通過參觀和文化體驗,讓他們了解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本是一家,歷史淵源源遠流長。
第三,兩岸青年的交流活動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讓台灣青年真正認識和了解大陸的,青年工作需要從各個方面長期去推動,需要日積月累。我們也知道活動組織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活動內容安排需要更加考慮現代青年的特點,但作為一個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活動,科舉文化研習活動具有鮮明的特色。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活動的文化學習和參觀體驗更加純粹,如果真要說有政治目的,那就是讓台灣青年自己親自來看、來了解大陸,看看是不是像島內當局所說的那樣。
記者王輝丹:
台灣的未來掌握在年輕人的手中。如果你有機會成為台灣的最高領導人,你會如何治理台灣?你認為應該如何改善民眾的生活,讓大家的日子變得更好?
台青林子傑:
我雖然不是特別懂得治理的複雜性,但這顯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作為普通百姓,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生活是否能夠改善。我覺得,如果我有機會成為台灣的最高領導人,我會優先考慮如何提升民眾的生活質量。
首先,我會關注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年輕人有更廣闊的前景和更多的發展機會。我還會努力推動教育和科技的進步,確保下一代能夠獲得優質的教育,並在全球競爭中佔據優勢。
其次,我認為必須加強社會保障體系,讓每個人都能安心地生活,不必為醫療、住房等基本需求擔憂。同時,我也會傾聽民眾的聲音,確保政府決策能夠真正反映出人民的需求與期待。
最重要的是,我會努力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尋求更多的合作與交流,讓台灣能夠在穩定的環境中持續發展。這不僅有利於台灣,也有利於整個地區的和平與繁榮。
總之,我會盡力讓每一位台灣民眾的日子都變得更好,讓大家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和安全。
活動主辦方相關人員:
在對話中提到讓台灣青年談兩岸關係,我們有一項名為「走進政協·臺灣青年說」的活動,這也是海峽青年節的一部分。兩岸青年朋友和媒體記者們都可以去了解一下,此項活動旨在搭建一個促進團結民主、廣泛凝聚共識的重要平臺,講述的就是「協商民主」與「兩岸融合發展」的故事。
記者王輝丹:
謝謝台青林子傑願意接受採訪,同時也感謝活動主辦方相關人員對於此次訪談進行的補充說明。這次採訪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台灣青年對於兩岸關係的期待與願景,也更深刻地認識到他們對於社會發展的真知灼見。在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像林子傑這樣的青年人能夠站出來,為兩岸的和平與繁榮發聲,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台灣新生報2024年9月1日第十二版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