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4年06月30日
三位宋代皇帝的中医药往事
2024-06-19 14:36:39
来源:中华商报
浏览量:619
字体:
点击听新闻

宋太宗、宋徽宗和宋高宗对中医药的贡献与实践,展现宋代皇帝对医药的重视及其文化影响。

▲宋高宗赵构书嵇康《养生论》,《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民国印本,浙江中医药博物馆藏。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期。宋代皇帝以知医重医著称,胜于其他朝代的帝王。本文选择其中三位宋代皇帝,即宋太宗赵光义、宋徽宗赵佶和宋高宗赵构,介绍他们与中医药的故事。

太宗集方颁天下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开国的功臣,公元960年,他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起事,赵匡胤成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光义被封为晋王。公元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登基。

在当晋王时,赵光义就留心于医药。据记载,他亲自搜集了经验效方1000多首,可见他对医学有相当深的造诣。登基之后,他有了更大的权力,随即在公元978年下了一道诏书,命令翰林医官院诸太医献出家传经验方。

中医经验以家传师授为主,许多医学世家的验方都是秘不示人的。宋太宗的诏令打破了这一传统。翰林医官们只好遵从命令,纷纷献方,共得万余首之多。宋太宗也把自己搜集的经验效方献出,命翰林医官使王怀隐,副使王佑、郑奇,医官陈昭遇等人将其编成著作。王怀隐等人对众多医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归类,他们参照隋代太医巢元方的著作《诸病源候论》,以该书的理论为框架,将疾病证候划分为1670门,在每门下逐一列出相应方药。这部大型方书编纂历时十四年,至淳化三年(992年)才告完成。全书一共收载药方16834首,内容涉及内、外、骨伤、金创、胎产、妇、儿、丹药、食治、补益、针灸等。书成后宋太宗亲自作序说:“朕尊居亿兆之上,常见百姓为心。念五气之或乖,恐一物之失所,不尽生理,朕甚悯焉!所以亲阅方书,俾令撰集,冀溥天之下,各保暇年,同我生民,跻于寿域!”意思是说编集此方书,是为百姓健康着想。作为封建时代的皇帝,有这样的意识并且亲力亲为,相当难得。

该书编成之后,宋太宗“令雕刻印版,遍施华夷”,将所有验方完全向民间公开。根据记载,公元992年朝廷下令,将刻印好的《太平圣惠方》分发给各地,每个州府各赐二本。为了发挥该书的作用,要求每个州在当地选择一位医术优长、精于治病的医生,由官府发文聘为“医博士”,专门掌管此书。“吏民愿传写者并听”,即任由民众传抄书中验方,这有利于传播医学知识。近年在陕西发现一座宋代官员墓,墓中壁画上,就有一位医者手执《太平圣惠方》,另一人在按方配药,可见颁书传播这件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陕西韩城宋墓壁画中的医者手持《太平圣惠方》。

宋太宗本人精通医理,他对自己的身体保健也有一套方法。公元984年,他曾对宰相谈到一日作息安排:“朕每日所为,自有常节。辰巳间,视事既罢,便即观书。深夜就寝,五鼓而起。盛暑昼日,亦未尝寝,乃至饮食,亦不过度。行之已久,甚觉有力。凡人食饱,无不昏浊,倘四肢无所运用,更便就枕,血气凝滞,诸疾自生。欲求清爽,其可得乎?老子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全系人之调适,卿等亦当留意,无自轻于摄养也。”他主张晚上充分睡眠,白天不要午睡,同时饮食要适度。安排得当,一天下来仍然精力充沛。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习惯,宋太宗这种起居节奏,也充分说明他平素身体强健。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主张积极养生的思想,值得借鉴。

道君皇帝崇教育

北宋第8位皇帝赵佶,特别喜好道教,自号道君皇帝,庙号徽宗。他对医药的造诣极为精深。现今流传有一本医药著作《圣济经》,据说是他亲笔撰写的。

宋徽宗更重要的贡献是大力发展医学教育,将古代官办医学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我国唐代就有成熟的宫廷医学教育机构,名为太医署。北宋初年延续这一制度,设有太医署,不久改为太医局,一直发挥着培养医学人才的作用。但比起国家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太学,太医局的规模与地位就差远了。

宋徽宗时对医学教育的重要变革,是创办以太医学为中心的全国医学校体制。公元1103年,首先设立了与太学同等级别的“医学”,随后一度中止,到公元1113年再度正式成立,并命名为“太医学”,同时各地设“医学”。地方上的“医学”分为路、州、县三级。中央与地方均实行三舍升试制。首先是在各州设低级别的外舍、内舍,在路(相当于省会)设上舍,各地按名额招收医学生,每舍大约读一年,合格者由外舍、内舍升到上舍后,再通过选拔考试,选送优秀者到京城进入太医学的外舍,然后根据考试成绩依次升到太医学的内舍、上舍,能够进入太医学上舍的,已经相当于进士了,可“赐医学出身,除七等选人阶官”。

太医学教育系统培养专业医生。公元1118年,宋徽宗颁布亲笔手诏,要求全国学校增添四本经书,其中大经两种,即《黄帝内经》《道德经》;小经两种,即《庄子》、《列子》。在当年的殿试中,采用《黄帝内经》内容出题。题目中有“今岁戊戌,赫曦之纪,太阳主之,太过之年”等运气学说内容,要求考生结合太过、不及等理论,论述治国修身之策。显然,不熟悉有关内容的儒生是难以写好应试文章的。后来公元1124年的殿试内容仍与《黄帝内经》有关,提到“《内经》曰: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岁纪之数可坐而致”等知识。

宋徽宗也曾下诏编修大型方书《圣济总录》,该书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宋徽宗曾作序,指出该书“诏天下以方术来上,并御府所藏颁之”而编成,称“朕作《总录》,于以急世用而救民疾”。该书是宋代又一本重要方书。

高宗医药济德寿

宋朝第10位皇帝,同时也是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庙号高宗。晚年禅位于儿子,居于德寿宫。他虽然半生颠沛流离,但活到了81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

宋高宗的医学水平,可以说接近专业程度。他曾对大臣赵鼎说:“朕于医药尝所留意,每退朝后,即令医者诊脉,才有亏处,便当治之。正如治天下国家,不敢以小害而不速去也。”他平时经常“治未病”,稍有一点点不舒服,就及时调理。根据记载,宋高宗医药知识丰富,“侍医效方技者,率断以渊裁,往往高卢、华之上”,意思是说侍医给他开的药方都要经过他修改,水平比扁鹊(又名卢医)、华佗都要高明,这是夸张的说法。

宋高宗还曾亲自为民众开药方。公元1155年,瘟疫流行,许多医师治疗无效,于是宋高宗下诏说:“访闻今岁患时气人,皆缘谬医例用发汗性热等药,及有素不习医,不识脉症,但图目前之利,妄施汤药,致死者甚众。深可悯怜。据医书所论,凡初得病,患头痛身热恶风肢节痛者,皆须发汗。缘即今地土气令不同,宜服疏涤邪毒,如小柴胡汤等药,得大便快利,其病立愈。临安府可出榜晓示百姓。”他对病因分析深入。

第二年瘟疫再次流行,他又说:“比闻春夏间民病,多是热疾。如服热药及消风散,多能害人。惟小柴胡汤为宜。曾令医官提榜通衢间,服之者所活甚众。”可以看到他特别重视经方。

宋代皇帝精通医药,促进整个社会以知医为时尚,对中医药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郑洪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

(责任编辑:刘茜)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