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弋射收获图和盐井图等画像砖,展现了汉代农耕文化和生活场景,同时画像砖作为墓葬中的"许愿墙",反映了汉代人的生死观和对来世的向往。
射箭、制盐、舞蹈……这些反映汉代人民生产生活的画面,都凝固在汉砖之上,穿越千年依旧栩栩如生,这就是画像砖。陈列在四川大学博物馆的一块块汉代画像砖,记录了汉代生产生活图景,这些千年前的“照片”从何而来?主要讲述哪些内容?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1
随汉墓出土的“照片”表现古蜀人的安逸生活
“我们对西南地区汉墓的调查和发掘始于19世纪末,但成规模和系统地发掘是在20世纪。馆中收藏的画像砖来源很多,有考古发掘汉墓出土的,也有在民间征集的,还有专家学者捐赠的。”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告诉记者,博物馆收藏的众多画像砖里,就有知名度极高的“弋射收获图画像砖”“盐井图画像砖”。
四川大学博物馆将展出的画像砖按照“居家、娱乐、生产”进行分类,而这两块画像砖均放置在“生产”板块进行展出。弋射收获画像砖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讲述“池塘弋射”:图左侧有两人坐于岸边,一人手持弓箭,对准天空,一人以手撑头,侧卧于草地之上,两人身旁均有圆形器物。原来,他俩正在进行“弋射”。
周静介绍,“所谓弋射,就是箭尾通过绳索系有重物,方便将射中的猎物和箭头收回。”上方鸟儿振翅高飞,远处树木高大稀疏,近处水中莲蓬若隐若现,鱼和鸭游于荷池中。这幅“池塘弋射”画面既悠闲又安逸。
弋射收获图下半部分为“水稻收获”:右侧两人手持镰刀正在收割稻谷,中间三人则弯腰整理谷穗,左侧一人肩挑整理好的谷穗,手提一篮,篮中或是农夫们当天的餐食。整块画像砖上的人物活灵活现,线条简单却精准,将东汉时期四川老百姓收获稻谷、打猎的农耕文化,以及人们祥和安逸的生活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盐井图画像砖也是四川汉代画像砖的经典作品。川大博物馆收藏的这块画像砖场景宏大,远处山峦重叠、树木高耸,猎人正在瞄准猎物。近处左侧架设了一个三层井架,一层的工人利用吊桶从井下取出制盐原料“卤”,二层的工人手持绳索助力,三层的工人将井中原料进行初步处理,再通过管道输送给右方的“井灶”加工熬制。
在古代,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汉代政论文献《盐铁论》论述了西汉时期的重大财经政策,而以“盐”入名,可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四川盆地因地质原因,盐业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东汉时期,四川的井盐品质极高,是“全国知名品牌”。周静告诉记者,“通过盐井图画像砖,我们能看到四川井盐在开采时安装定滑轮以提高采卤效率,利用可能是竹筒形成的管道运输盐卤的场景。”兢兢业业的四川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巨额财富。
2
画像砖搭建墓室“许愿墙”厚葬风俗反映汉代人生死观
“因为画像砖的制作方法大多为模印,所以,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墓葬中发现内容相同的画像砖。”周静介绍,不管是弋射收获图,还是盐井图画像砖,我们均可见当时四川地区在农业种植、人才培养、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成果。另外,在目前已经发掘出的画像砖中,还能见到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生活场景等内容,题材极其丰富,几乎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这些记录了汉代人生产生活的“照片”多用于墓室的修建,一般嵌在墓道两侧或墓壁上,内容往往是墓主生前生活写照和对于身死之后进入仙界的向往。
汉代人的生死观可以归结为五个字:事死如事生。他们相信,人死后,在地下世界里生活仍然继续。所以汉代强调厚葬,汉墓中除了画像砖,还有陶俑、画像石等物品。汉代人认为这些物品能够在人死后继续陪伴墓主人在另外的世界里生活。正如四川大学博物馆在汉墓展馆的“人间缩影”介绍栏中所言:汉墓以随葬品、墓葬装饰等形式和方法“构建”了人民想象中的彼岸世界,也成为汉代现实社会的一种镜像反映。(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惠小东】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