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4年11月25日
秦朔:中国再繁荣之路漫长而谨慎,企业需要具备超长韧性
2024-05-07 09:36:30
来源:第一财经
浏览量:870
字体:
点击听新闻

中国经济正经历一个漫长而谨慎的再繁荣过程,上市公司的营收微增而利润微降,显示出整体业绩的韧性。尽管面临挑战,中国企业的超长韧性和创新能力是关键,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海外市场拓展方面。政策预期的稳定性对市场主体信心的重要性,预测中国将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活力的进一步解放。

4月30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结束。我看了一些数据,以此作为认知当下经济的基础。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之基,且在监管层的要求和从业者的努力下,数据披露的真实性总体是可信的。从增加值角度,全A公司的增加值大致占GDP的15.5%,也有一定代表性。

透过对上市公司年报的研究,加深了我对经济走向的认识。官方的话是高质量发展,这是首要任务。我感觉,中国经济正走在一条漫长而谨慎的再繁荣之路上,为此企业需要具备超长韧性。

本文将具体阐述漫长、谨慎、再繁荣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

L形的一横将继续延长

我的数据来源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上市公司2023年经营业绩报告(下称“协会报告”),同时也参考了万得和券商的数据。

1.营收微增,利润微降。

根据协会报告,除了公告延迟披露和退市公司外,2023年包括沪深北在内的全市场5327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69万亿元,同比增0.86%,实现净利润5.71万亿元,同比增-1.57%。该分析是基于可比样板公司的同比变动,即将这5327家公司过去两年的业绩进行对比。

如果剔除金融行业,实体上市公司分别实现营收、净利润63.54万亿、3.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8%、-3.54%。

根据万得数据,2023年A股5351家上市公司实现营收72.70万亿元,同比增长0.86%;实现归母净利润5.29万亿元,同比减少1.21%。两组数据的区别在于,协会数据是截至去年底已上市公司,万得是截至今年4月30日已上市公司。

招商证券的数据是:2023年全A公司、非金融A股、非金融石油石化、金融板块的收入同比分别增长0.9%、2.2%、3.1%、-7.4%。全A公司2023年利润同比增长-1.3%。

中金公司的数据是:2023年全A、金融、非金融公司的盈利同比增长分别为:-1.4%、1.1%、-3.3%。

以上数据的大结论是一致的,就是整个上市公司营收微增,利润微降。

数据还显示,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压力还在增大。招商证券的数据是,全A一季报收入同比增长为-1.2%,利润同比增长为-5.6%。营收也微降了。中金公司数据是,一季报全A、金融、非金融公司的盈利同比分别增长-4.3%、-3.3%、-5.1%,相比去年有降幅增大的趋势。

2016年权威人士在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说,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势。从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看,这一横已处于零增长附近。

2.盈利质量微降。

根据协会报告,2023年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整体销售净利率5.06%,整体净资产收益率(ROE)7.70%,ROE中位数为5.32%。对照协会2022年报告,2022年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平均销售净利率5.1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27%,分别比上年(2021年)同期下降0.41、0.7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21、2022、2023年,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整体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在微降之中。

协会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场共4183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2381家盈利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占全部公司数量的4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全市场盈利公司占比为73.3%。

协会2022年报告的数据是:剔除金融行业和“三桶油”,近五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035家实体上市公司亏损,占比为21.0%,亏损面较上年(2021年)同期扩大4.6个百分点。如此推算,过去三年上市公司的亏损比例也在微幅增加。

3.国企盈利能力好于民企。

根据协会报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023年实现营收、净利润、归母净利润47.35万亿、4.02万亿、3.69万亿元,民营上市公司全年实现营收、净利润、归母净利润17.42万亿、0.91万亿、0.87万亿元。

计算可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营收是民营上市公司的2.7倍,净利润是4.4倍,归母净利润是4.2倍。盈利能力显然更强。

另外,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3年实现营收、净利润、归母净利润25.12万亿、1.34万亿、1.14万亿元,增速分别为1.45%、2.54%、2.92%,在各控股类型中表现最好。

如果是过去,上市公司整体营收和利润在零增长线上下徘徊,是令人担忧的。但考虑到过去几年中国主动去杠杆、挤泡沫、整肃“资本无序扩张”等收缩性举措,考虑到原来最强的增长引擎房地产的严重下行,考虑到新冠疫情的三年冲击,再考虑到“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内外部的大形势,我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是正常的,也是不易的。

协会报告的营收是按名义价格计算,如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的增速还会略高一点儿。当然难言繁荣,但还是有韧性的。

同时,我们对问题也要高度重视。比如,当实体公司增长一直处于低位,压力也会传导到金融。2023年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建、农、中、邮储、交)的营收同比下降4.34%,9家A股股份制银行除浙商银行外,其余8家营收均同比有所下降。

虽然2023年银行业利润还在微增长(如六大行净利润同比增长2.22%),但“不增收而增利”显然难以为继。今年一季报已显出这一点。六大行除交行外,其余收入、利润都是微幅双降。招商银行一季报也显示,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65%,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96%。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压力更大。

为什么在放水和量宽上依然谨慎

最近几年,针对经济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经济学家主张旨在推动增长的宽松、积极、刺激政策,包括财政、货币、房地产、消费政策等。

但从中央政府的态度看,在刺激上一直比较温和稳,不像国外的放水和量宽政策那么激进。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口径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今年4月30日政治局会议的口径是,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确保基层“三保”按时足额支出。

总的感觉是,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特别是供给侧,政府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和积极。如最近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如科创板,从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提出,到2019年7月22日正式开市、首批25只股票在上交所交易,只用了9个多月时间。

但在需求侧,政府虽然也不断强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但始终不愿意用“直升机撒钱”等刺激方式。只是在需求萎缩比较严重时,响应式地给予回应。如最近,对于房地产,提出“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对于地方政府化债,提出“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

这是有微妙分别的,供给侧的政策是战略性的,需求侧的政策更多是响应式的。

对比一下美国,拜登政府在供给侧也推出了不少政策,如《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5到10年内新增基建领域投资5500亿美元)、《芯片与科学法案》(10年内新增2800亿美元)、《通胀削减法案》(5~10年内新增3690亿美元资助美国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这几项折算到年,政策刺激大概在千亿美元水平。

而在需求侧,美国直补居民的力度可以说非常大,如2021年旨在更好应对疫情的《美国救援计划》总金额高达1.9万亿美元,具体包括:为民众发放2000美元纾困现金支票(包含2020年12月的600美元);延长联邦失业补助津贴发放期限至9月份,并提高失业救济金为每周400美元;提高联邦最低工资到每小时15美元;将无子女成年人一年的最高收入所得税抵免额,提高到接近1500美元;将抵免额的收入上限提高到2.1万美元左右,并将资格年龄范围扩大到老年工人,等等。

大致可以说,美国的政策组合,需求侧是战略性的,与争取选票的选举政治有很大关系;供给侧是响应式的,与应对中国产业崛起有很大关系。

美国这两年的经济、消费、就业、楼市、股市很活跃。但需求侧的强刺激也有很大后遗症。《华尔街日报》不久前专访了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他有这样一段评价——

“消费者现在的状况相当不错,失业率低于4%,这个数字已延续了两年。他们仍然有来自新冠肺炎的额外资金。如果你回头看新冠肺炎期间花费的金额,那是6万亿美元。这些钱基本上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项目进入了消费者的口袋。如果你看看收入最低的50%,他们几乎把多余的都花光了。所以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最富裕的50%仍然有多余的收入。房价上涨。股票价格上涨。就业机会充足。工资飞涨,低端工资上涨。消费者状况相当不错。正因为如此,商业状况也相当不错,因为人们消费,创造了利润。

有一件事你必须小心,很多(上涨)都是由财政支出推动的。即使在今天,赤字也占GDP的6%,接近2万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增长,这可能会在未来产生其他后果,即通货膨胀。所以当我看各种可能的结果时,对于实现软着陆,我更担心的是,它可能不会那么软,通货膨胀可能不会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完全消失。我说的不只是今年,我说的是2025年和2026年。利率可能还会上调一段,我指的是10年利率、5年利率。我们拭目以待。”

去年10月杰米·戴蒙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就表示,他有两个担忧,一是地缘政治(“最大的风暴云”),二是巨大的财政支出造成的通胀效应。在摩根大通2023年年报致股东函中,他指出,美国经济受到政府巨额赤字支出和过去刺激措施的推动,而这可能会导致更持久的通胀和高于市场预期的利率水平。

同时,向绿色经济转型、全球供应链重构、军费开支增加以及医疗保健成本上升带来的额外支出需求,进一步增加了通胀黏性。

当下中国经济的阴影当然不是通胀而是通缩。资产缩水又会影响消费信心。这确实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美国式繁荣的做法,中国是否适合?我内心深处的答案是否。

我赞同在需求侧更多发力,赞同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解困有更大力度支持,但我认为,经过几十年发展探索,中国现在是不会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的。那样形成的资产性繁荣,短期让人兴奋,但终究“不能长到天上去”,最后还是解决不了创新驱动、真正构建核心产业能力的问题。

同时,在中美注定要进行长期战略竞争,而我国的综合实力还有相当差距的背景下,以确保人民基本福祉为前提,在关系到国家长期竞争力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有更为优先的投入,中国这样的选择也是明智的。当然,这种投入,在资源配置上应该是有效率的。否则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和资源浪费。如此,相信大多数国人可以接受“延迟满足”,继续与国家共担风雨。

超长韧性,比超大市场和产能更重要

我们经常说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其实,我们的产能更是超大规模。所以才这么卷。苹果CEO库克5月3日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上说,中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这大概是跨国公司的公论。

谁都向往繁荣。但如上两节所示,从上市公司看,中国经济走向再繁荣会是比较漫长的过程。这是国内外形势共同决定的,也是在放水方面比较谨慎的宏观政策选择所决定的。

此时,超长的韧性更为重要。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下,企业面对的经营环境就是更难了,更不容易了。不过,只要方向是对的,也不用怕路远。怕的是找不到正确的路。

协会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实现营收、净利润15.34万亿、0.99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16.44%、13.0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6.92%、5.74%,增速远高于市场平均;

截至2023年底,数字产业化上市公司1305家,比上年增加94家;

2023年,2115家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占比39.7%,比上年增加近300家;

2023年,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8.50万亿元,同比增4.36%。海外收入占营收比重11.69%,同比提高0.39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看,上市公司在新质生产力、数字化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出海竞争力等方面有所提升。从我日常接触看,上市公司的管理、运营、技术、产品创新、数智化能力,总体都在提高,而且很明显。

过去,不少企业能力并不强,业绩却不错,说明靠的更多是外力。现在,就算企业能力提高了,也感到经营压力不小,说明整个大环境严峻了。一般化的“表现不错”已经不够。让那些业绩糟糕的公司退市,“应退尽退”,也是趋势。

在激烈的竞争中,上市公司的分化将越来越明显。在很多行业,收入和利润的份额正向着龙头企业、单项冠军等集聚。比如医疗器械,几家龙头2023年表现亮丽,迈瑞医疗实现营收349.32亿元,同比增长15.04%,实现净利润115.82亿元,同比增长20.56%;联影医疗实现营收114.11亿元,同比增长23.52%,扣非归母净利润16.65亿元,同比增长25.38%;鱼跃医疗实现营收79.72亿元,同比增长12.25%,扣非后净利18.36亿元,同比增长46.79%。

与此同时,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等医疗器械公司业绩下降明显,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81.30%、36.28%和49.91%。其收入规模和龙头相比也有巨大差距。

最后谈谈市场主体的预期问题。2016年权威人士答《人民日报》记者问的那篇文章,有一部分也是谈稳预期的,今天来看仍未过时——

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需要更好地发挥三个“关键少数”(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4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7月召开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相信这次会议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方面会有新举措,为市场主体带来更好的预期。

稳中求进是当前工作主基调,稳预期则是稳中求进的大前提。中国最大的资源就是人,是人的奋斗精神。人心稳了,暖了,被激发起来了,则再漫长的征程,以及可能出现的任何挑战,都无阻我们前进,并最终走向新的繁荣。

作者:秦朔
责编:任绍敏

来源:中华商报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