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养生概念深入人心,中药膏方在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众常把“冬令进补”和中药膏方联系在一起。
现场熬制的膏方
近年来,由于养生概念深入人心,中药膏方在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众常把“冬令进补”和中药膏方联系在一起。中药膏方是中医学的宝贵组成部分,其临床疗效确切,常用于内、外、妇、儿科等慢性病的调治。中药膏方不仅仅有养生保健的作用,而且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一年四季皆可服用,即四季膏方。
膏方的概念
膏方,又称“煎膏”“膏滋”,是最古老的中药剂型之一,是将饮片再三煎熬,去渣,再用微火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可长期服用。内服膏滋是由汤药浓缩演变发展而来,有相当漫长的发展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一曰马膏,一曰豕膏(即由马、猪的脂肪制成)。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一些所谓“煎”已与现代膏方的制作方法十分相似,如大乌头煎、猪膏发煎等,这也是膏滋内服的最早记录。南北朝时陈延之的《小品方》有单地黄煎(生地黄),是较早的滋补膏方。
膏方的特点和作用
1、补虚扶弱,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膏方多用于中老年人的调摄和治疗,因为中年人面临社会激烈竞争,身心负担较重,常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老年人精气衰少,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下降。老年人脏腑功能低下,活动量少,故饮食稍有不慎,便可发病。且对意外的精神刺激应激能力比较低下,因七情所伤也很常见。
2、随病加减,量体施方,灵活功专:膏方大多由复方组成,其组成看似庞杂,实则井然有序。医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拟定膏方,可以根据不同禀赋及虚损情况选用相应的药物,随病加减,其功效甚于市售的固定补膏。
3、无毒高效,简便易服,省时省力:膏方制作是以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为指导方针,追求高效、速效、长效为目标,以存储、携带、服用方便为要求而发展的中药制剂。将中药制成膏滋后,使患者既得到对症用药的便利,又省去煎药的麻烦,服用方便,节约时间,口感良好,接受度高。膏方长期服用的用量一般比日常中药汤剂少,可节约大量药材。
膏方的分类
传统观念认为,膏方主要作滋补之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疾病实质的深入了解、认识,以及对“进补”意义更深层次的拓展,许多医家提出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
故膏方选药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的需要,辨证施治,不可认为膏方为专门补品,贸然进服。有的患者常羡慕膏方之疗效,盲目服用黄芪、党参、黑枣、胡桃肉、阿胶等,不但未能奏效,反使疾病加重,这是不懂得膏方的真正意义,而只知膏方为补剂而致。
临床上,根据服用的目的,可将膏方分为三类。即补益性膏方,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以补益为主的膏方;调理性膏方,根据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补益与祛邪兼顾的膏方;治疗性膏方,根据病邪的性质,以祛除邪气为主的膏方。
膏方的服用时间
膏方四季皆可服用。一般来说补益类膏方比较适合在秋冬季服用。秋为荣平,冬为闭藏,秋冬主收摄。补益之剂,宜静戒动,宜藏戒泄,故服用补益膏滋药剂,宜于秋冬,而不宜春夏。冬令膏方一般从冬至服用到立春,以冬至前后开始服用为最佳,冬至过后,阳气始升,此时服用膏方,在闭藏之中孕育着生机,为来年春天机体阳气的生发打下良好基础。而调理性膏方和治疗性膏方则不拘时间和次数。
膏方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服用方式:
1、冲服:取适量膏滋,放在杯中,将白开水冲入搅匀,使之溶化,服下。根据病情需要,也可将温热的黄酒冲入服用。
2、调服:将胶剂如阿胶、鹿角胶等研细末,用适当的汤药或黄酒等,隔水炖热,调好和匀服下。
3、噙化:亦称“含化”。将膏滋含在口中,让药慢慢在口中溶化,发挥药效,如治疗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服用时间:
1、空腹服: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2、饭后服:功邪类的药物,宜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时服药。
3、睡前服: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宜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时服用。
服用剂量:
服药剂量的多少,应根据膏方的性质、疾病的轻重以及病人体质强弱等情况而决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汤匙1-2匙为准。服膏方应从小剂量开始,无不适再逐步加量。轻病、慢性病,剂量不必过重;重病、急性病,用量可适当增加。因为病轻药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病重药轻,药力不足,往往贻误病情。患者体质的强弱、性别的不同,在剂量上也应有差别。老年人的用药量应小于壮年;体质强者的用量,可重于体质弱的病人;妇女用药量,一般应小于男子,而且妇女在经期、孕期及产后,用量又应小于平时,但主要仍须从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虑。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腻、荤腥等刺激性食物。如出现纳呆、腹胀、便溏、苔厚腻者,可减少服药剂量并观察;若服用膏方后出现头晕、头痛、目眩等肝阳上亢症状,应该减少用药剂量并观察;服用膏方过程中如出现感冒、发热或郁怒悲伤时均暂缓服用。慢性病患者可以连续数年服用膏方。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