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抑制新冠病毒传播,近日多地政府收紧管控限制措施,加上俄乌冲突对外围环境的影响,虎年的中国经济棉铃“倒春寒”的严峻考验。
自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之后,目前中国大陆正经历着最严重的一波本土疫情。为了抑制新冠病毒传播,近日多地政府收紧管控限制措施,加上俄乌冲突对外围环境的影响,虎年的中国经济棉铃“倒春寒”的严峻考验。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向路透社表示,疫情散发引起的种种封控,对经济肯定有冲击。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又要发力稳增长,这是个两难。全国经济运行包括生产端、需求端、供应链等正在接受全方位冲击。
最新公布的今年3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经降至五个月低点49.5。3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亦降至46.7。从行业看,当月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商务活动指数均下降20个点以上。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师丁爽称,稳增长是最重要的,但很多地方至少短期内防疫占据了首要位置 ,如果这不仅仅是临时的做法,必然影响到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对于增长的预期也会减弱。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家宋铮的研究估测,如果占中国GDP约20%的城市实施“定向封控”,那么每月将会带来295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相当于GDP的3.1%。而上海的严格封控会使中国的实际GDP减少4%。如果中国四个“一线城市”一起封控,全国实际GDP将在这期间下降12%。最坏的情况是所有城市都被封控一个月,这将使全国实际GDP在这段时间内减少53%。
参与这一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学另一位教授郑敏松表示,3.1%的估计是“保守的”,因为它不包括通过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使用了近200万辆卡车的位置数据,这些卡车纵横交错于中国,其移动与当地经济活动高度相关。卡车运输数据显示,在周一“定向封控”之前,上海此轮引入防疫限制导致经济活动比正常情况下下降了40%。而相比之下,吉林省长春市的封控已经导致经济活动水平比正常水平暴跌了66%以上。
该团队此前估计,中国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冠状病毒封控导致实际GDP下降19.4%。“深圳为期一周的全面封锁似乎更加有效,”他说。如果其他城市能够取得类似的结果,“即使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城市出现病例,就像2020年初那样,经济的整体表现也会好很多”。
即使封控减少了经济产出,如果其他未受限制的地区增加产出,中国的整体经济仍有可能增长。但封锁的规模越大,这种可能性就越小。
台湾淡江大学产业经济学系教授蔡明芳认为,上海的分区封控影响内需及造成产值下降,特别是导致整个电子物流产业消失。港口直接受到冲击,货物没有可能出货。工人没有可能正常上下班。
蔡明芳指出,特斯拉下面会有一些卫星工厂。卫星工厂下面又有更小的合作工厂。这些工厂对于风险的承担能力就比较低。一旦停产让它无法顺利生产就会导致它的现金流出现问题,造成营运上的困难甚至倒闭。
野村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预计,受全国范围内封控升级和社交距离限制举措等影响,4月官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料进一步回落,并预计3月工业、出口、消费同比增速将大幅放缓至4.5%、14.1%和0.9%,1-3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降至5.5%。
陆挺认为,鉴于香港的沉痛教训以及中国自研更有效疫苗的必要性,2023年3月之前结束“动态清零”的概率非常小。随着动态清零政策红利的减弱,相关成本将大幅上升,这将让中国实现今年5.5%左右的增长目标更为艰难。
新加坡大华银行最新报告称,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压抑中国内需及外部需求,不利经济增长,加上新一波新冠疫情出现及随后的大规模封城,预测中国今年GDP增速将放缓至4.9%,通胀可能升至2.9%。预计中国政府会出台更多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汪涛表示, 预计短期内政府将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通过地方性的封锁、大规模新冠检测和隔离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增病例。这些政策在过去两年中成功地将病例数量和死亡人数降至最低,在没有面临较大阻力的情况下,中国短期内不太可能放弃这些政策。瑞银研究团队估计一季度中国GDP环比增长势头可能从四季度6.6%大幅放缓至2%-3%。
汪涛预测,随着疫情带来的下行压力加剧,政府会进一步放松政策和增强支持。若政府加快项目审批、并能充分利用调入和结转结余的资金,则额外增加的财政支持规模可达GDP的1%。财政能力雄厚的地方政府可能会推出地方刺激措施来支持中小企业和居民消费。此外,预计未来2个月央行会下调政策利率10个基点,上半年信贷增速会进一步提升。后者可能受益于多次降准及其他流动性管理工具,以及进一步放宽信贷政策(包括对房地产行业)等。
高盛经济研究也指出,随着地方新冠疫情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加大,以及决策者坚持全年目标,需要更多政策支持的紧迫性增加了;预计会有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政策,包括降息和降准。
对于二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摩根士丹利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将主要来自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地方政府需利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尽快启动重大基建项目开工建设,同时针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结构和特点,在房住不炒的大框架下因城施策稳定房地产投资。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