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努力地记住你的样子,我不会忘记你的。”“我要努力学习,考上北京的大学,来看你们。拉勾上吊,一百年不变!”2018年7月28日下午,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包谷垴乡燕麦沟村小旧址。这里,前一刻还是舞台上的歌声满天飞,此时已是哭声一片。拥抱、再拥抱;拉勾、按手印;破涕而笑、转身拭泪……
【本报特稿】“我在努力地记住你的样子,我不会忘记你的。”“我要努力学习,考上北京的大学,来看你们。拉勾上吊,一百年不变!”
2018年7月28日下午,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包谷垴乡燕麦沟村小旧址。这里,前一刻还是舞台上的歌声满天飞,此时已是哭声一片。拥抱、再拥抱;拉勾、按手印;破涕而笑、转身拭泪……燕麦沟的100多名孩子、聚集的家长、赶来的村干部,正在送别13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支教师生。孩子、乡亲和师生们,经过十个昼夜的交心,此刻都不忍离别……
初见:爱与梦想,将他们连接在了一起
10天前,北师大“塘心支教队”一行,在心理学部老师黄利老师的带领下,彭文杰、王伊明、李然、罗亚、李禹蒙、张维念、刘行、李佳瑜、赵逸雪、路宇轩、王浴楠、余涵萱等12名大学生一起,历经43个小时,从北京出发,辗转2400公里,终于来到了燕麦沟。“来自北京的老师要给我们上课呢”!
7月18日早七点,在燕麦沟塘子小学旧址门口,就已经聚集了120余名学生,他们正在翘首以盼北师大支教队的到来。参加暑假活动的这批孩子,主要由来自包谷垴乡中心校的中学生、燕麦沟塘子小学和小酒坊小学的小学生以及周家坪小学的学生构成,最大的15岁,最小的10岁。其中,不少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一直对大山之外的世界抱著强烈的好奇心。
北师大的12名大学生,主修专业都是心理学。他们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或者心理辅导人员。暑期里,他们期望通过支教的形式,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实践的积累与铺垫。选择到乡村做“实习老师”,于他们而言,当然更具深刻的意义——更多了解中国乡村,了解中国的乡村教育发展现状,深入到最需要教育扶贫的第一线。
教与学,双方的梦想,也因为一群始终关心支持著燕麦沟教育发展的有心人,有了碰触的机缘!
原来,我国一批金融与保险界的热心人士,针对燕麦沟的乡村学生和教师群体,已经持续五年不间断地进行著观察与扶持性的公益活动,这批爱心人士有个名为“燕麦沟”的微信交流群,每年还会有一次民间基金的自愿筹措,以推进和维持各类利于燕麦沟的公益活动。此次北师大“塘心支教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在“燕麦沟”小组成员之一、中怡保险经纪公司黄欣悦女士的介绍下,与燕麦沟村委会顺利取得了“点对点”的联系。从活动策划到具体落实,北师大的师生们得到了“燕麦沟”公益活动小组成员的鼎力支持。
燕麦沟村的原代课教师、“燕麦沟”小组在当地的主要联络人袁祥富,负责此次与北师大支教队的全程沟通联络,并著手安排了六位村民和多家农户专门负责13位支教队的食宿及相关工作,为支教队员的进沟交通、生活起居和安全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燕麦沟”活动主力人员、远在美国的王晓群教授在支教队出发前,特意利用出差间隙赶到北师大和队员们做了行前交流,并通过美国《中华商报-美东版》对此次支教活动做了全程跟踪报道。支教队进沟的第一天,“燕麦沟”公益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原燕麦沟片警、现在昭通市从事交警工作的王进警官就专程从昭通市购买了多箱水果并送到了燕麦沟给支教队员们享用。黄欣悦女士自己也带著两个孩子从上海专程陪同“塘心支教队”到燕麦沟三天,协助并参与支教活动。此外,“燕麦沟”公益小组还为“塘心支教队”在燕麦沟十天的生活日常开支,提供了财务支持。
可以说,北师大支教队来到燕麦沟,正是在“燕麦沟”公益活动小组的牵线搭桥下,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播种:繁星点点,孩子们的心飞向远方
7月19日一早,在前一天简单的开营仪式之后,支教师生们就开始“各显神通”,全情投入了课堂之中。“今天的科学课,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把浑浊的水变成清水。真让我惊讶,太神奇了。”
“心理课上,我们各小组展示了节目。虽然我们组不是第一名,但也很高兴。因为我能勇敢地站在台上,我已经很棒了。不是有一句名言这样说的吗?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以后会继续加油的。”
“语文课上,我们学了一首苏东坡的词——《定风波》。它是这样写的: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通行皆狼狈,余种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今天的数学课,讲的是找规律。老师带我们做了5组题,都是关于找规律。原来数学不仅仅有数字,还有图形,数学真是一个很好玩的科目。”
“音乐课上老师教我们吹小曲。我很笨,老师教了还不会。但是经过这几天长时间练习,我已经学会了《小星星》。我充满希望,我想自己还能学会更多的小曲。”
“老师在课上教我们讲人际关系,告诉我怎样交朋友,对朋友要好,还告诉我们交朋友要主动。我是一个很不会交朋友的人,从此以后我会多交朋友的。加油,主动地去吧!”“素拓课真的太好玩了,非常有趣。我们玩了盲人与哑巴的游戏。这让我懂得了团结的力量。”
孩子们一篇篇或幼稚或清秀的日记“流水账”里,从侧面记录了“塘心支教队”在燕麦沟整整十天的社会实践和支教活动。
期间,支教队员们个个努力,积极投入,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课程,不仅包括基础的语文、数学和科学课,还有大山里的孩子们平时很难接触到的音乐、体育、美术、舞蹈、书法等课程,更有令孩子们“大开眼界”的素质拓展与创意课程。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能从不同的角度帮助了燕麦沟的孩子们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激发出他们内心中深藏或者自己从未考虑过的梦想与创造力。”北师大带队的黄利老师表示。
“还记得第一天来到这里,我们卸下载满教具的行李,对接下来的十天既满怀期待又揣揣不安:孩子们会对我的课感兴趣吗?我能和学生们好好相处吗?课堂纪律不好可怎么办?希望有更多小朋友喜欢我……倏忽五天,我们体验了头顶像星星一样繁密的蝇群,品尝著风味多样的洋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从紧张凝滞到圆融自如,我们的学生从羞涩避开到主动靠近,我们和孩子们的笑容都一天天增加,我们共享对一堂堂精心淮备丰富多彩的课程的记忆,交流我们心中日渐涨满的感悟和启迪,”通过支教中的一点一滴,北师大的“孩子们”也有了悄悄的变化,第五天的微信记录了他们的心情,“时至中场,我们心怀感激,砥砺前行。我们体验了从未体验过的事情,为在燕麦沟度过的每一个新日子又是思索又是大笑。小小的或者大大的变化在我们常常发生,像是一首变奏曲暗自弹起,等待我们共同谱写更好更美的半场。”
作为心理学部的大学生,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本次活动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次支教的一大特色。“塘心支教队”队员们从“认识自我”、“人际关系”、“生涯规划”、“自我管理”四个方面为孩子们进行了示范和引导,通过各种互动式教学手段帮助孩子们克服自身困难、合理处理遇到的矛盾,引导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
“希望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多多少少可以用到课堂上的知识来自己解决问题与困难。”大学期间已是第三次参加支教活动、本次队长彭文杰说。
收获:希望之种,在心中发芽并疯长
“傍晚的霞光,映红了天空最后一缕蓝色。微风不燥、岁月静好,那天下午和两位黄老师的交谈,让我感触颇深,让我们又重新拾起了作为我们农村孩子的那一份自信;老师的一个拥抱,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希望有缘我们还能再见!”参加此次活动的孩子之一、毕业于燕麦沟塘子小学、已经在包谷垴乡读初中的陈朝美同学给老师留下了这样一张明信片。
的确,十天的教学是短暂而有限的。十天的课程,再丰富多彩,再创新有趣,也容纳不下孩子们对整个世界的深深渴望。但是,十天的课程,又是无限的。因为,北师大支教队在离开燕麦沟之后,留给当地学生、家长以及本地教师的,不仅仅是新颖的课程内容和创新的课程形式,更多的,是一种眼界,是一种格局,是一颗颗已经微微萌芽的、爱与希望的种子。
“我们小时候,最缺的一点,就是根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模样,做梦也就梦不出具象来。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和希望最重要,因为我也是一名山里娃,让人感动!这次你们团队支教播下的爱心和希望的种子,一定会在乌蒙大峡谷疯狂生长。”长期支持和参与“燕麦沟”公益活动的群友、来自云南当地的“狼人模样”表达了对北师大师生由衷的敬佩与感谢。
“感受到心理学这类专业团队支教的专业与特色,深深受教!”就职于上海一所高校、“燕麦沟”公益小组的群友杜鹃老师表示。
“北师大黄利老师带队的塘心支教队在燕麦沟整整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可以说非常成功!这次活动创造的价值,是在多方相互交流中创造了价值,相信很多奇迹和价值会在各位支教队员和燕麦沟孩子们将来的成长过程中慢慢体现出来,”“燕麦沟”公益活动创始人与召集人、上海财经大学谢志刚教授认为,“另一方面,燕麦沟真的需要一个这样的交流与接待平台,保持与外部世界长期交流。”欢送会谢幕了,北师大“塘心支教队”的师生们也在第二天清晨离开了燕麦沟。微信里,记录了他们的身影与不舍——
“别了,燕麦沟,这个美丽的地方。但,我们留在这里的时光与种子,这里带给我们的回忆和感动,可能永远也不会消逝。塘心,一定还会在未来的某刻重逢。就像欢送会最后的那句——愿我们,后会有期。”
撰稿:陈婷
点击登录